【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周翔 刘亚虎 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24 | 点击数:28920
 

 

  一、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在审视2007年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成果时,我们或许会感到一丝欣喜,些许宽慰。虽然我们并没能全然改变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偏居一隅,不被主流学界重视的现状,但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默默执守、不懈努力下,我们也在不断收获: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作品研究的力度与广度的深入开拓,族别文学和区域文学的回顾与展望都为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不断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度亮点: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今年,《民族文学研究》创设的“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笔谈”专栏可谓是2007年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一大亮点。关纪新在开栏论文《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1]中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学说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一方坚实的理论基石。无论是汉族文学研究家还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家,均须站到新世纪的精神高度,结合各自的学术实践,完成超越自我的观念嬗变。无视各民族的文学特长,与忽略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关联,都是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科学准则相偏离的。因此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任务,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当代学人们的肩头。这既是文学研究界的当务之急,又是一项可能需要通过长久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专栏开办以来,学术影响日益加大,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竞相发言,各抒己见,为新一轮的文学史观转型奠定了基础。徐新建的《“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2]在夷夏互补的背景下论述“多民族文学史观”,强调“中国”概念同时具有的结构性与过程性,把文学同史学结合考察,提出“多历史”与“多文学”的观点。李晓峰的《多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史观的缺失》[3]指出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文学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属性。但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缺席影响了史家的视野,也失真了中国文学史的本来面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传统“中国”观念影响,二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的缺失以及文学史研究中整体文学史观的残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立,对写出真正意义的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朝戈金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三题》[4]指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不仅是文学史撰写的指导原则,更是一种阐释中国各民族文学互动发展历程的新视角。少数民族文学中很大一部分为民间口传文学,它与文人的书面创作形成互动的关系,不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史之外。对于文学现象和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应该在地方性知识和普适性学理之间营造出具有张力的认识论域。扎拉嘎的《20世纪哲学转向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5]更是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20世纪人类思想的重要变化:从历史领先原则向相互作用原则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在辩证法领域,则是黑格尔对立统一原则受到质疑和挑战并提出平行统一的概念。这一个概念用之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纂工作时可以提供有效的借鉴,同时对于国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和文学的平行本质比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专栏设立三期以来刊发的10篇文章集众家之所思,从重写文学史到重构文学史观,从书面文学到口头文学,从文学书写到哲理探索,一步一步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话题引向深入。同时,《文艺报》[6]、《民族文学》[7]、《中国民族》[8]等报刊也发起了相关讨论。

  200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与文化多样性学术研讨——第四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构与思考”、“文化多样性守望与少数民族文学功能”、“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学理阐释”、“多民族文学史观维系下的民族母语写作”、“西南各民族的文化生态与书写及‘藏彝走廊’文学叙事研究”做了专题讨论,尤其是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讨论,基本达成共识: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在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补充我们的历史书写、提升我们的学术基点、丰富我们的科学理念。就整个民族文学研究事业而言,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立,当被视作最重要的学术理论建设之一。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接受和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科学局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2004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下一条: ·[尹虎彬]2005年度史诗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目录·[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
·[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