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孙晓红]晓星 为了民歌的传承
  作者:孙晓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 点击数:7839
 


 

      看着这张照片,倍加思念我敬爱的父亲——晓星。

      这是晓星2006年3月4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文化部举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时的留影。那时他身患重病,但听说这个展览,坚持要去参观。当走到这张照片前,他激动得脸都红了,兴奋地用拇指骨折的右手,指着照片上戴眼镜的人对家人说:“这就是我!”

      这是他当年在山西河曲采集民歌时留下的珍贵瞬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半个多世纪前辛勤耕耘的历史,会在53年后被国家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而为世人所关注。

      他珍视这张照片,不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悦掩盖了病痛的折磨,而是他所置身的情境引出的一段尘封很久,却终生难忘的往事。那是他潜心民族民间口头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始。

      1953年9月至12月,他率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身)7人采访组,赴山西河曲县发掘、调查、采集河曲民歌,他任组长。他们踏遍了河曲的山野和村落,探访了无数民间艺人,完全靠口传、身授和手记,搜集到4500余首民间歌曲、400多首民歌曲调和45出二人台(歌舞小戏),并对采集地民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回京后,他主持编写出《河曲民歌采集调查工作报告》和《河曲民歌采访专辑》(再版时更名为《河曲民间歌曲调查研究专辑》),并独自撰写出《河曲的山曲与生活》的论文。相关工作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完成。他在调查报告中言:“在河曲的采集、调查、体会,大大丰富了我对民间音乐的感性认识,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是他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习、研究民间艺术的起始,也是他系统探索一个地区民歌与人民生活关系的一次积极尝试,更是一次搜集、整理、传承口头民间艺术的重要实践。

      上述有关河曲民歌的著作在音乐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给予充分肯定,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在山西河曲一县对当地民歌和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做的全面调查,在民间音乐整理、研究方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扩大民间音乐工作的认识,提高对民间音乐的理解,改进对研究民间音乐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目前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是每一个民间音乐研究机构、每一个歌舞团、每一个省市群众艺术馆全面研究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所应该采取的,也应该做到的。”

      此项工作也引起民间文艺学界的重视。民间文艺学专家、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魁立将其撰写为条目,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一卷。条目除介绍河曲民歌调研专辑的内容、特色、科学性,还着重指出书中通过介绍民歌深刻反映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的愤怨,对自由幸福和纯洁爱情的追求,以及对解放后新生活的赞颂,并指出:占全书1/2以上的调研报告详细介绍了河曲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为深刻理解河曲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水平,是中国出版的优秀民歌集之一。

      此后,晓星应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口头创作研究班邀请,屡做专题报告,传播经验。《河曲民间歌曲调查专辑》一书至今仍具有权威性。一位记者曾这样写道:“河曲人的歌唱了一辈又一辈,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多少记载。在我的采访过程中,能索要的关于河曲山曲的资料少之又少。最权威的资料还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出版的《河曲民间歌曲》一书,该书的作者,原《词刊》主编晓星于1953年到河曲采风,精心编写了这部河曲民歌经典专著。这部书详细记录了晓星同志在河曲生活的3个多月里,从农民口中收集和记录下来的最原始的河曲山曲。在河曲人民的手中,这部专著一印再印,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为研究河曲民歌最基本的资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4-04 07: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冯骥才:天津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下一条: ·[尹虎彬]一个民族的歌者
   相关链接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
·[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民歌,唱出山山岭岭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
·[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张晓蕾]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
·[邓伟民]清新赣腔 时尚赣调·[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