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冯骥才:天津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2008天津年度感动人物
  作者:任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1 | 点击数:5111
 

 

      津沽大地上的愚公,海河边上的夫子。贤者达人,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千金散尽,舟车劳顿。为了民族,甘为骆驼;于史有益,牛马也做。我们清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面对历史,他可振臂高呼:无悔、无怨!

      “不保护,我们的文化就没了。”

      1月16日,北京中南海。

      “我一定不辱使命!”从温家宝总理的手中接过国务院参事的聘书时,67岁的冯骥才声音有些颤抖,他说受聘国务院参事责任重大,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注意倾听来自知识界的声音,越来越在意文化的传承。

      “做了参事,我更加不会放弃保护民族文化的工作,但也会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未来5年,冯骥才都将出任国务院参事,在一些大的文化问题上给国家政策提出建议,“文化上不合理的问题,我作为参事都有责任向政府提出。”

      事实上,近几年冯骥才在专业领域的发言一直颇有“力度”,如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他直言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亟待接续;针对京剧进校园,他又大胆说出,“全民学京剧成了计划经济”;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他振臂高呼“民间文化需要拨打120”;在国庆黄金周上,他更是拍案而起,疾呼“不该只知‘黄金’不知‘国庆’”……如此种种,无不直接体现了一名民间文化学者的良知与焦虑。

      离开中南海,冯骥才火速赶回天津,从新年的第二天开始,“以画过年——天津年画史展”就已经热热闹闹地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开展了,市民可在这次展览中,欣赏到天津年画史上各个时期的珍品百余幅,也以此拉开了这位著名民俗艺术家2009年的工作序幕。

      “其他产地多辉煌于某一时期,其余时期黯然或轮空,但天津人的年画却像自己身上的衣服那样,一个季节换上一套自己喜欢又光鲜的行装。可以说,天津年画史是中国年画史一个清晰的缩影。”冯骥才这样形象地比喻。

      话题转到他荣膺“2008年天津年度感动人物”上,他直言自己“受宠若惊”,并强调自己仅仅是做了一个文化人最应该做的本分之事。同时也告诉记者,新的一年中,保护民俗,保护传统文化依旧是他工作的重心——67岁高龄的他至今坚持奔波在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中,不惜消耗毕生积蓄,不惜舟车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如他而言“不保护,我们的文化就没了。”

      从获悉自己当选的那一刻,冯骥才先后多次上网查看投票情况,“我觉得每个人的事迹都比我感人,我想大家能投票给我不是因为我个人有多出色,而是我做了大家都希望做的事。”面对浏览者票选的页面,冯骥才低声说着。

      “这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每一次谈到自己从事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先映射在冯骥才脑海中的除了城市的老街外,就是中国的古村落。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中国文化意识的发展远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老城、老街和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正在被抽空。

      “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强调,之所以以自己67岁高龄参与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希望多年之后,子孙后代还能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刚刚到来的2009年,冯骥才说自己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即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此外还要恪尽职守地完成国务院参事的使命,因为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界的声音以及文化建设上的保护。

      历数自己作家、画家、参事、民间文化守望者等众多身份,冯骥才毫不迟疑地说,最不能和自己分离的就是“民间文化守望者”的身份。为此,最近十几年,他都没有专注于写作与绘画,而是走出书斋,和许多民间文化工作者一样奔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主席,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家、画家,我的作品是民族五千年文化孕育出的花朵,我源于她,热爱她。”冯骥才说,当他发现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受到破坏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看到生了病的文化母亲,所以在感到就要失去她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尽力挽救,并影响一些人参与进来。(任桐)


 

  文章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9-1-19 13:03: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
下一条: ·[孙晓红]晓星 为了民歌的传承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施爱东]为民间文化事业培育青年人才
·《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