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历史与空间:元杂剧、歌谣与国学的现代视域
  作者:程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7 | 点击数:8903
 

 

 

元杂剧壁画,绘于1324年,现于山西洪洞县广胜寺的明应王殿。


      「国学」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总称,但其实它们又是19世纪西方文化大规模涌入之后,以「分科之学」的形式,进入现代教育体制与学科体制中的。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为现代国学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因此,国学虽或有其坚守的「中心疆域」,另一方面,也必须立足当下文化语境,不断延伸、调整乃至重构自己的学科视域,以体现当下关怀。

      德国思想家、解释学的大师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特别强调了「视域」与「理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并提醒我们,研究者对一种物件的观察角度(「看什么」)和观察方式(「怎么看」),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决定了理解和阐释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现代国学之所以彰显出有别于古代「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的诸多特质,与王国维、胡适、顾颉刚等几代学者会通中西、融贯古今的努力有关。

      以元杂剧、民间歌谣为例,它们并非从未进入古代学者的眼中,但就整个传统学术体系而言,却又可谓「无足轻重」。然而到了20世纪前期,它们却「人气指数」极高,成为时代性的主流学术对象,即所谓「显学」。

元杂剧进入现代学术视野,是以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为标志的。王着成于1913年至1914年,一方面延续干嘉学人「考镜源流」的治学方法,另一方面融会西方外来之观念(如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为现代戏曲史学的发端。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最早出现的若干种适应大学分科教育并冠名「文学史」的著作中,依然不屑于谈戏曲和小说。直至五四前夕,北京大学新任文科学长陈独秀设立「元曲」科目,并延师讲授,这时距王着问世已有五六年,仍然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为此,陈独秀特意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刊登的《随感录》中,阐发己见,并给予回击。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年后,伴随着平民文艺观的强化和白话文学史观的凸显,元杂剧研究最终在现代国学体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今的元曲学、元剧学,不但溢出了传统「曲学」的藩篱,其不同于文学史研究的诸多特质也日益彰显出来。

      再说歌谣。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发了《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该简章由著名学者刘半农拟定,受到知识界特别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异乎寻常的关注。随后几个月内,江西、安徽、广东、湖北、江苏等十多个省市不断有歌谣寄往北大。1920年12月,「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1922年歌谣研究会并入北京大学「国学门」,《歌谣周刊》也并入了《国学门周刊》(后改为月刊)。1923年5月,北大「国学门」组建「风谣调查会」,随即向各地寄发数千份「风俗调查表」。1924年,北大国学门又成立「方言调查会」,并在《宣言书》指出:「自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颇得国中人士的响应,而一般社会也觉得我们民间遗传的一切文艺与习俗有保存的价值。」歌谣研究被国学研究延纳、「收编」,不但开启了现代民俗学的大门,也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近代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提供了条件。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小说史研究也与此相仿佛。郑振铎先生曾在《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中,批评中国传统目录学虽有「小说」之目,却并不包括「真正的小说《水浒》、《西游记》等」,而尽是「惟中国特有的『丛谈』、『杂记』、『杂识』之类的笔记」。因此,这些「真正的小说」是很难进入到古代学术视域中的。1923年,胡适应几位将赴美国留学的清华学生请求,开出了一份「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通俗小说《三侠五义》、《九命奇冤》赫然在内。此举引起很多争议,然而,此后小说研究蔚然大观,成为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传统学术虽然自成体系、源远流长,但也有许多不必讳言的缺憾。相对而言,古代学者尤其是明清学者更加关注典籍文化,而忽视行为文化、活态文化;主要关注汉民族文化,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偏重于知识传承和道德传扬,而忽略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规律,而忽视日常生活的奥秘。五四以后的「国学家」们则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民间性、集体性和口述性的俗文学(戏曲、歌谣、说唱是有代表性的文类),往往比文人的书面文学更容易突破阶级的分别、地域的限制以及民族的隔阂。俗文学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文学性」,而在于文本背后共同的(或相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心理,这就使得俗文学既能成为文学研究的物件,也往往为其他学科所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2009-04-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丁一]中国史也可以这样写
下一条: ·[董煜宇]《山海经》:在荒诞故事中穿梭远古时空
   相关链接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