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咸水歌——水上人家的“诗经”生活
  作者:郭珊/撰文;严明/摄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3 | 点击数:19305
 

·岭南记忆·

咸水歌保留着古代民歌
“以歌言志”、兴观群怨”的传统……

咸水歌,源于海边疍家人生活、劳作,“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
两个中山的疍家女在水上放歌。

中山胜龙小学着力传扬本地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水乡民歌选辑编写成校本课程。咸水歌后继有人

曾经的水上人家

  • 疍家人把喜怒哀乐都唱透了,从摇篮一直唱到生命的尽头
  • 随着疍民大规模舍舟上岸,离开水的咸水歌逐渐失去活力
  • 《弯弯的月亮》词曲作者李海鹰想把咸水歌推上央视舞台

  “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罗嗬,我问你手执鱼丝咧有几多十壬长?……”伴着绵长透亮的歌声,一只渔船缓缓地从远处驶来,身后拖着一湾波痕。船上两名妇女,头戴“虾姑帽”,一人撑篙,一人撒网。在船底汩汩的流水声和风吹草丛的细语声中,那歌声像用看不见的足尖,在水面上轻盈盈点出一星又一星涟漪,又一漾一漾地荡开。

  水动风凉,春日正长。这是3月初中山坦洲镇一个临水村落的寻常午后。除了沿岸而建的凉棚,随处可见系在榕树下和河边的沙艇,邻里之间鸡犬相闻。著名作家陈残云在《香飘四季》里曾用“繁盛又幽雅”来形容上世纪60年代珠三角的水乡风光:静悠悠的流水,穿梭如织的艇子,绿油油的天地……

  “能不能再来一遍?”思路被摄影师的请求打断了。“好哇,玩多一次!”船上的女人嘻嘻笑着,把船往来时的路上划去。

  她们是我们此行特意请来“再现”中山咸水歌原貌的民歌手吴容妹和吴连友。她们的祖辈是从珠玑巷南迁而来的中原汉人,和客家人投奔山林不同,他们选择了以舟为室,浮生江海,被称作“疍民”。传说这个“水上的吉卜赛”族群,在解放初期民族甄别时,差点儿成了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03-19 09:5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未曾修饰的生命热情——连南瑶族耍歌堂
下一条: ·丹砂文化:一个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