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节日是生活中的高潮”
——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
  作者:毛毛 润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7 | 点击数:4189
 

  

  为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办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今年两会期间的3月11日,中央文史研究馆主持召开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尧、王蒙、舒乙,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等在京知名专家出席。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袁行霈说,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传统节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涉及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值得深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马凯国务委员也对参事、馆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对内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外是代表中国的符号。研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非常适时、非常必要。与会专家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性质、形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王蒙:要提高节日文化质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先生提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提高节日文化质量,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改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组织节日慈善活动。

  党中央、国务院现在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为此还调整了假期,现在来谈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正是时候。我认为目前急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个是要提高和丰富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个是要把传统节日和某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风俗联系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要改善和提高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具体我有这么两个想法:第—,我建议把春节变成一个老百姓畅谈自己心愿的节日,通过我们的媒体,让广大老百姓充分表达他们的心愿;第二,我建议把春节变成中国一个传统的戏曲节,让全国的老百姓都听一场戏。现在我们的文艺生活越来越多样,但是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在民间,如果春节期间再不听戏,还什么时候听戏?春节听戏多有滋味啊!包括昆曲、京剧,也包括各个地方戏曲。

  冯骥才:要与大众心理相契合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认为,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内容。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缺乏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自觉参与。

  中国是节日大国,节日是人民生活中的高潮。但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跟传统文化的距离,包括跟我们自己民俗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致很多习俗都已经中断了、淡忘了。如果我们重温它,现代人接受不接受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传承,如果现代人不接受,你怎么让他们接受?

  弘扬中国节日文化的方式方法,我提三点建议:一要通过借助媒体宣传,引导公众温习传统。因为现在是媒体指导生活的时代,所以媒体还是最强势的,媒体要在节日里用引起公众兴趣的方式,让公众对传统节日有兴趣。二要想办法让我们的节日文化进入我们的教育。要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推进节日读本进入中小学教材。如果我们要专门给小孩写一个文化读本,看一看也可以,但是一定要告诉老师这个东西别进入考试。三要改良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创新丰富,使之与现代大众心理相契合。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创造,包括春节晚会上的创造,包括网络、短信拜年。民俗就是一点点的不断尝试、不断创造、不断被大家认同建立起来的。 

  舒乙:要强化内容和形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强调要强化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形式和内容都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充实内容,还要活跃它的形式。今年的春节活动,我特别观察了一下地坛庙会的情况。老百姓逛庙会的队伍非常庞大,就那么一个小地儿,每天十几万人,基本上摩肩接踵,进到里面看不到什么东西。好容易看到了,一大堆都是很普通的东西。

  我就问几个逛过出来的人,他们满身是土。我说你们刚才去那有什么收获?他们都答不来。看到什么了?什么也没看见。也就是说我们的节日文化内容已经贫乏到了难以形容的地步。现在国家调整假期,应该说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我们没有好的内容,没有好的形式。所以我们急需强化一下形式,多恢复和补充一些好的内容。

  譬如厂甸,现在跟我们小时候不完全一样。那时候的厂甸是文人去、小孩子去的地方。一大批书店,文人去就是淘书。鲁迅日记里有,他老去,恨不得一天去三次,因为离着那近。如果我们在传统节日里加入书市的内容呢,我想应该非常好。既增加了节日的内容,又提高了人们的兴趣。

  有几个大的节日是国际性的,巴西的狂欢节、德国的啤酒节等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它的很多形式我们可以借鉴。

  赵书:假期与节日要分清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提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实际出发。通过节日文化走进学校,向社区普及,增强其生命力。

  假期跟节日要分清,节日是人民的情感要素,它有具体内容;假日是调节人们的休息,二者不同。之所以我们形成中秋、端午、春节三大节日。作为假日来讲,三大节日把我们的生活非常平均的分成了三个部分。节日节日还是一个节上之日,是一个阶段之日,节日可以要账,所以人们把这三大节日突显了,当然我们可以讲很多文化内容,有很多意义,主要是符合了人们的时间要求。因为北京市旅游局聘我任庙会委员会主任,因此我想谈一下我们北京想怎么办?

  现在已经在实施的有二:一个是我们编写了节日课本,已经在北纬路中学开课;第二个编写了民俗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教材,培训全市的乡、镇、街道干部。

  正在设想的是,我们想把24节气一个一个地在北京社区建立起来。立春由建国门街道开始,因为它有观象台,可以搞立春、打春的活动。春分在朝外街道,那有日坛,可以搞春温朝阳的活动,用最简单的一个动作,比如说太阳来了,大家都举手,不管是谁在场的人都得举手迎太阳,那将是非常壮观的。 

  李汉秋:要上升到文化战略高度

  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认为,传统节日是个抓手,要上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努力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主体地位。

  现在令人担忧的是,节日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冷落,现在怎么能够重新唤起大家的兴趣,引起大家的重视。这是当前需要很好研讨的问题。最简单的表现,就是传统节日跟洋节。我每次看到洋节那么火,心里就非常有感触。因为节日是活的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我们的传统节日一直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还是热衷于洋节的话,那么这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悲哀。

  从党的十六大的弘扬民族精神到十七大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园,这已经提到相当高的位置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现在确实需要很好的研究。

  刘锡诚:要了解传统文化理念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认为,吃喝玩乐决不是节日文化的驱动力,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

  吃喝玩乐决不是节日文化的驱动力,把节日完全变成了吃,变成了玩儿,变成了旅游,这很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我们一定要挖掘、阐释和宣传一些重要的节日文化内涵。今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所知道的中秋节、端午节,一个是吃月饼,一个是吃粽子,其它的就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现在国务院公布了6个节日,24个节气,还有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这是我们政府文化理念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如何保护、如何传承,首先要让全民提高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很重要,对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则是我们国家的符号,所以我非常支持中央文史馆来主持这个会议,并希望中央文史研究馆把国学研究与民间的、民俗的、老百姓的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在会议结束时表示,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有志于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努力,并愿意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深入开展研讨和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章来源:中国政协网 2009-03-16 08:58

上一条: ·“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津召开
下一条: ·以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促生态环境建设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