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丽丹]现象与功能:民俗的分层及其变化关系
——以鄂中南一个村庄的“上坟”习俗为例
  作者:李丽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8 | 点击数:12119
 

 

[摘要]“上坟”是古老的民间习俗,鄂中南凤凰岗村的这一民俗现象较完好地传承至今,主要是因为在新的环境中承载了新的功能。由此引起对于民俗传承分层问题的思考:民俗在现象与功能两个层面传承,民俗现象展现民俗功能,民俗功能是民俗现象存在与传承的动因。这两个层级在发展中呈现出同步变化、同步不变与交错变化等四种形态。对于民俗现象与民俗功能的形态及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对当下正在进行的民俗保护从何种层面展开、怎样保护等问题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上坟;习俗;民俗现象;民俗功能
[中图分类号] K89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3-0043-06  

功能学派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风俗——一种依传统力量而使社区分子遵守的标准化的行为方式——是能作用的或能发生功能的”。(马林诺斯基,2002:33)他认为风俗的形式在相当程度内是决定于它们的功能的,若不管功能而单讲形式,更进而依形式上的相似来规定它的意义,或把它们分离于它们所处的布局,是得不到正确的结论的。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现象能否传承,赖于其功能是否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的需要随时而变,民俗的功能与现象是否会改变,与民俗能否持续传承直接相关。民俗现象与民俗功能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是否能通过功能研究帮助民俗的保护等,都是目前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上坟”是人们在一定的节日里到已经逝世的亲人墓地进行祭祀的民间风俗。历史上的上坟习俗是由祖先崇拜而衍生的繁复祭祀礼仪中的一部分,如今,祭祖方式和各种祭祀礼仪日益简化,上坟习俗却一直保留下来,成为祭祖习俗中最顽强的因子。本文以湖北省中南部松滋市凤凰岗村的上坟习俗存在状况作为调查个案,对其现象及功能在历史发展中的变易进行考察,回溯其历史蕴含,记录其现状,并力求理解该习俗在当代的意义与功能,进而探讨以上提到的诸问题。
 
一、本文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项调查始于2002年春节, 在2004年正月、2005年正月及2005年6月(阳历)前后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调查运用的方法主要有:1.问卷调查法。本项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凤凰岗村村民,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5份,回收率为96%,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为84%。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下表。2.结构式访谈法。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笔者又进行了补充调查,补充调查主要是对凤凰岗村村民进行深度专访。整个调查共专访不同年龄段的村民15人。3.实地观察法。笔者对凤凰岗村的地形地貌、村民上坟过程等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观察。
 
二、历史与现状:凤凰岗村的上坟习俗
 
(一)凤凰岗村村落概况 
1.村落历史、地形地貌与人口构成。凤凰岗村位于湖北松滋市①东北部,史属松滋县分的二十一都中的中二都,即朱家铺②,属低乡地带③。土地面积约4020亩,现有登记人口2746人,分布在14个生产队。其村域、队域是在1969年划定的。此前,该村分属两个半自然村落④,村民们原先散居各处,随着“六挖两搬家”⑤的完成,村民就沿着沟渠形成横直交错的居住模式。因历史原因(即新中国成立后的合作社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劳动,按人们的出工率记工分等,这一生产形式在该村一直持续到1982年农村改革分田到户以后),人们基本上以本队为中心进行日常的生产生活,如生产互助、婚丧嫁娶等。但在调查中,也发现跨队、甚至跨村的交流,这种交流除因姻亲关系外,也因职业、友情等关系而发生。生产二队与生产四队有集中的坟地,其他生产队都是零星地将亲人埋在自己家的菜地或是农田里。
2.宗教信仰。该村在历史上宗教信仰杂多,但现在基本上已经见不到虔诚信仰某物、某教的痕迹。村民们对于鬼神之类的概念还有记忆,但已经不信仰。《松滋县志》(康熙年间修订)载,当地人“少储蓄,信卜筮”,巫风颇盛,宗教信仰杂,当时全松滋县佛家寺院多于道家观宇,当时尚能列出名目的“寺观”(县志卷之第十九)共53座,其中有43座寺,8座观,还新建了一座关帝庙。据村中老人回忆,大约五十年前,曾有过一个很破旧的土地庙,60年代“破四旧”运动后,被毁的土地庙就再也没有重修。现在,村内既无寺庙和道观,也无其他民间信仰的祭拜载体。临近的其他村庄,也只有一两座新修的土地庙。目前,老人们大多数都没有祭拜神灵的习俗。
3.民俗历史与现状。村中节日民俗原本十分丰富,与荆楚大地上的多数地方相同或相似,如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十二个月月月都有节日,一月中节日最多的达五个,如正月的“元日”、“人日”、“立春”、“上元”、“晦日”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别活动。在康熙年间和同治年间重修的《松滋县志》中,还记载着当地的这些节日习俗。现在,村民们还重视的传统节日已经不多,节日活动已明显简化。村民们自己仍然比较重视的节日有:大年三十、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腊月二十四日(当地称小年)。其中,有一部分人家已经不再重视小年,认为过与不过都无所谓。在这七个节日中,有四个节日与祭祖习俗有关,其中又有三个需要“上坟”仪式,另外还有元日与正月初二必须到坟上“拜年”的上坟习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
下一条: ·[许会荣]砖瓦构建中的晋商文化探解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