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汉字繁简之争
  作者:宗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2 | 点击数:6646
 

 

马悦然

  “方块字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字,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终会恢复为繁体字,这种信心我从未动摇。”知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日前针对“两会”期间的繁体字争议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今年在“两会”上提交的“逐步恢复繁体字”提案引发广泛争议,教育部语用司负责人回应称,在法律未做修改的前提下,简化字的使用规定不会调整。

  马悦然:恢复繁体字符合汉字发展规律

  马悦然在接受采访时说,1950年代时,曾有人认为中国的方块字不够“现代化”,并提出了用拼音代替汉字的想法,以向字母语言靠拢,但事实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各地方言千差万别,同一个词就可能有多个发音,假如真的使用拼音代替汉字,那么至少需要十几个拼音方案以适应广东话、闽南话那些方言,换句话讲,一个国家内会出现十几种语言,这与当年秦始皇‘书同文’的做法相比,岂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所以,汉字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不可以被硬性改变。”马悦然告诉记者,秦汉以后,直到简体字出现前,汉字几乎是没什么变化的。而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举例来说,明清人读唐宋人的文章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他们读、写的是同样的文字,但在使用简体字的现在,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读懂古籍了,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认识繁体字。

  马悦然认为,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在读、写甚至领会文字内涵上更具美感。

  “很多人反对繁体字的理由是认为繁体字难写、难学,但事实并非如此。”马悦然说,当年他教外国学生学汉语,是把繁体字、简体字同时教给他们的。

  马悦然也承认,把在中国大陆使用了近50年的简化字改回繁体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考虑到中国5000年历史的传承,以及汉字美学的表达,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台湾地区:希望两岸“书同文”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此前表示,海峡两岸已成功举办多次经贸论坛,未来应该举办文教论坛,希望达到两岸“书同文”的目标。他呼吁印刷、出版时应该采用“正体字(即大陆所称的繁体字)”,手写的时候可以采用“简化字”。

  据悉,马英九对汉字的繁简之争已关注十多年。早在1993年任台北市长时就曾发表讲演,“为正体字(繁体字)请命”。他认为,正体字(繁体字)是祖先传下的正统文字,不仅保存了文字的优美,具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意义,易于学习,还可以保存、发扬传统优良文化。

  台湾师范大学一位教授也表示,从学术观点看“正体字(繁体字)”与“简化字”,他不反对台湾地区的年轻人多了解“简化字”,所谓知己知彼。

  台湾学者李鍌的建议是,两岸“正体字”与“简化字”的趋势,可朝“识正写简”的方向走,即在印刷及正式场合中使用“正体字”,至于手写,可写简化字,方便即可。

  目前繁体字用于中国台湾、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3000多万。简化字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使用人数多达十几亿。日本、韩国原也使用汉字,近年已陆续出现简化字。

  语委专家:简化字负面作用被夸大

  恢复繁体字的建议代表着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关注。一些语言专家目前逐步开始主张“识繁写简”、“繁体字申遗”。

  “我个人不赞成恢复繁体字。”国家语委资深专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简化字的负面作用被夸大了。事实上目前简化字没有变得面目全非,从繁体字转化到简化字的文字数量并不多。

  这位专家分析,从文字发展来看,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由繁到简是文字发展的规律,讲究的是简便性和明确性。目前简化字并没有简化到几个文字不能分辨的程度,而是合乎相关要求的。所谓“繁体字承载传统文化,简化字破坏了文化传承”的观点过于夸张了,“如果越老的越好,为什么不用甲骨文?”

  据介绍,汉字简化字总表共包括2235个字,其中532个是从繁字体直接转化成简化字的,另外有1000多个是类推过来的。因此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繁字体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难。

  针对“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教育部语用司负责人表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未做修改前,目前简化字作为规范字的使用要求不会改变。据了解,这表明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等领域,简化字须作为基本用字。在其他领域,在有关法律法规允许下,对繁体字的学习使用不做干预。(宗和)

 ◎链接

  汉字简繁史

  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笔画相对简单。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简化,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繁化的趋势,直到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汉字终于稳定下来。

  事实上,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现存的元代刻本《水浒传》中,已经出现“刘”的简化字“刘”。实际上俗体字,或简化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1909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1920年钱玄同发表《减少汉字笔画的提议》。

  1935年8月21日,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化字表》,收字324个。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目前流行的简化汉字(简化字),基本上以此为基础。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可的简化汉字共有2235个。(来源:《东方早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3月11日08: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政协委员与专家热议传统节日文化
下一条: ·挖掘文化内涵 契合大众心理
   相关链接
·[陈秋]汉字“时”民俗含义解析·楊利慧等:《現代口承神話的民族志研究——以四個漢族社區為個案》(繁体字版)
·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石釜]白川静和他的汉字新说·[倪雪君]“她”字文化是怎样层累的
·“中华汉字寻根之旅”论战陕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