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赵丽明]“坡芽歌书”是什么文字?
  作者:赵丽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22 | 点击数:18965
 

“坡芽歌书”是文字吗?

  如果到网上查的话,已有报道用“图画文字”、“活着的象形文字”等形容“坡芽歌书”,似乎已把它定义为文字。但是人们还是要提出许多问题。例如我们后来又请发掘整理小组的全体成员到清华大学做了专题讲座。在现场:

  同学1:文字应当有固定的形音义,“坡芽歌书”是一个符号记录一段对话,那究竟是不是文字?为什么要定义为文字?为什么一定要把“坡芽歌书”指向文字,而不是图像?

  同学2:从形态来说是早期图画文字。但图画文字也可以表示很多生活内容,“坡芽歌书”是不是太狭窄了点?从这个功能上说,它是不是只是一种符号,而不是一种文字?

  同学3:“坡芽歌书”之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用什么记载的?汉字可以组词,有再生能力,那么“坡芽歌书”有没有这种能力呢?

  的确,传统文字学对文字的要求:第一,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即无遗漏地一一记录语言的词(包括实词、虚词),即字符与字符要有联系,可以组词成句;第二,有固定的形音义。每个字符可以重复使用;标记与被标记固定。第三,文字一定是社会“公器”。使用者要有编码与解码共识。

  坡芽歌书如何记录语言的?这是考察坡芽歌书是不是文字、文字性质的关键所在。

  我们先考察坡芽歌书符号的功能,即图符与语言的关系。经过对坡芽歌书的符号逐个考察,根据翻译的题目和唱词,看到歌书81个符号标记的语言单位有词、词组、句子三种:

  【词】49个(基本分两大类:自然26个、人文23个),占60.49%;如:1月亮(见图1)8孤独人1独生子(见图2)等。

  【词组】13个,占16.05%。偏正词组12个(其中10个数量词组),并列词组1个。如:4两只鸳鸯(见图3)30七日(见图4)等。

  【句子】19个,占23.46%。如29想哥妹厥昏(见图5)73下雪(见图6),等。

  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不就是源于生活的文字发生图解吗!原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已经有一些相对固定图符可重复使用;有的独体“文”可以合体成“字”。(见表一)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在歌书中显而易见。例如:(见表二)

  具有一定区域的社群流通性、共识性。

  因此,坡芽歌书初具文字的某些特征、某些功能;是文字早期雏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年2月1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下一条: ·《平果壮族嘹歌》推介会在京举行
   相关链接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高健]无文字的“起源”神话与“无文字主义”·[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