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汤颖]影像视野下的都市民俗与反思
  作者:汤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3 | 点击数:11123
 

 

[摘要]本文以“第六代”都市题材的电影为主要关注点,从民俗生活与精神变迁角度试分析影像作品对于都市生活的一种注视与反思。民俗作为一种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的“生活流”,对于影像的走向是极富意义的。在对几部热播的影视作品分析后,笔者探求不断深入影响人们生活的影像如何以最为鲜活的生活题材成就自己的影像资源的新路,以及影像在这个时代所被赋予的新使命——真正深入到人们渴求表现与解惑的精神领域,并且作出一定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 民俗;影像;都市生活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6)01-0034-05  

 
一、影像题材的都市民俗化转型
 
影像作品作为一种用光影画面与声音技术合成的高科技产物,从最初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开始就以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渗透力影响到我们从行为到思维的方方面面。准确地说,影响我们的是影像背后的观念与意识,而影像本身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不具有直接操控承载内容的能力。但在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影像作品“反映生活、吸引眼球、创造梦想、审视现实、引导潮流”的多重功能与任务中,制作者的意旨与观众的需求,影像的创造与大众的期待,已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甚至我们无法很明确地区分是影像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我们的生活在影响影像的生成。
单就我国而言,近二十年来,影视等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以民间文艺为基座的大众化的文化”。在带给人们感官刺激,起到休闲娱乐作用的同时,它又有着马戏、杂技等传统娱乐项目远不能及的心理影响力。媒体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巫术思维。它的潜能在于其具体逻辑当中——它越是立于感知方面,越有可能掌握多重关系的感性现实。”所以说,影像是可以揭示出表象下面深隐内容的“自由散漫的影像流”,是一种能够成为“潜入个体生命史的有效手段”(周月亮、韩俊伟,2003:147)。当然,这是对于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而言,如果失去了民俗底蕴,也就没有了真正可以让观众共鸣的基础。所以说,影像作品与民俗的结合在面对受众的时候是必须的。同时,民俗文化在科技时代寻求新的传承方式与载体,影像技术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于是,在这种互相需要的关系中,影像与民俗建立了新的联盟。
尤其是近十年来,也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民俗化的“生活流”开始成为影视作品的一个聚焦点,众多影视艺术工作者从80年代前后对于乡土民俗的关注(如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转移到蓬勃发展着的都市。其实,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千上万的人争相涌入城市,然而作为影视工作者却在那时很少关注与思考城市。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想家园”却在观念世界中成为了人们“陌生的所在”,而从90年代开始,或者说从“第六代”导演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关注都市题材,细节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或许是因为在“第五代”导演创造的史诗场面与宏大叙事的光芒下,这一代强调自己特立独行与个人风格的青年导演更愿意把自己的视角投向他们熟悉的场景,那里更有他们大显身手的余地。所以我们看到了《月蚀》,看到了《天上人间》,看到了《洗澡》、《美丽新世界》、《爱情麻辣烫》、《妈妈》、《北京杂种》、《苏州河》、《都市天堂》、《十七岁的单车》、《安阳婴儿》等等都市题材电影粉墨登场。在这些主流与非主流元素掺杂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各个导演的个人化风格与他们对于周遭世界的认识与解读。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解读也正是一种个体生命对于都市新生民俗的反思。
影视作为现代化技术与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化的代表,它对于都市生活的关注与审视已非单纯地寻求一个新鲜化的题材或视角,而是可被视为现代文明对于自身现状的一种焦虑状自省。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重新解构近十年电影中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形态的城市、乡镇题材电影: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张一白的《开往春天的地铁》、冯小刚的《手机》、娄烨的《苏州河》、黄磊的《似水年华》、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从影视作品的构思角度、拍摄立场、内容选择等方面审视都市民俗的潜在危机与乡镇民俗的“精神家园”式的导向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林燕平]骆驼巷村过春节:贴近农民生活脉搏
下一条: ·[王铭铭]槟榔与咖啡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