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对话语言学家余志鸿
  作者:记者 赵志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3 | 点击数:12932
 

 

  自人类诞生后,由于生存和交际的需要,不同人类群体分别形成各自的信息交流符号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语言与民族产生的时序性可表述为:人类——语言——民族。语言是民族的特征,是民族的依托,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

  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交流,都离不开作为基本手段的语言。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观察,上古汉语中存在众多难以解释的语序、语法和词汇现象,显然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族群与周边民族接触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说明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着多民族交融和混合的事实,而民族间的交融和混合也直接促成了民族语言的发展。

  探讨语言与民族关系之间的互动,将有助于正确定位语言关系,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古代汉语的构成与发展:

  古代汉语并不是一种纯一的语言,而是多种语言的混合体  

  余志鸿(以下称为余):从名词短语的语序上说,上古汉语的修饰成分在核心词的后面。比如中原叫“原中”,中国叫“国中”,蝗虫叫“虫蝗”,濮城叫“城濮”,农神叫“神农”,当时都是颠倒过来的,有点儿像现在南方人说话——比如福建人叫台风为风台,日历叫历日,拖鞋叫鞋拖。修饰成分一般都在后面。古代汉语比较长的定语一律是放在后面的,跟英语相类似。比如古汉语中的“楚人有吹箫于市者”,这是讲伍子胥逃难的事,意思是有一个在街头吹着箫的楚国人。“有吹箫于市者”相当于英语的定语从句。此外,动宾结构也是这样,古代有相当部分动宾结构是倒置成宾动结构的。如“姜氏何厌之有?”意思是姜母“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包括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成语,也是语序颠倒的,如唯利是图(唯图利)、一以当十(以一当十)等等,句中“之”“是”“以”等相当于日语的宾格助词。

  可见,古代汉语的这种语序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古代汉语会产生这种语序颠倒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另外,古汉语中有许多词是多音节的,如表示年份的“摄提格”,表示老虎的“於菟”,“摄提格”和“於菟”从文字本身来讲是没有任何具体含义的,这就说明这些词肯定不是汉语的。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很自然地想到这可能同少数民族的语言有关系。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借用过来的?

  余:是的。古代汉语并不是一种纯一的语言,而是多种语言的混合体。那么,它究竟是由哪些语言混合而成的呢?东汉扬雄有本《方言》,里面记录的许多“方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民族语。我调查过古蒙古语和古代南方语言。南方的壮侗苗瑶等语族的动宾结构跟现代汉语一样,但它们的名词短语却正好相反,定语修饰成分一般都在后面。动词短语结构和汉语不一样的语言,一个是北方的包括蒙古语在内的阿尔泰语系,另一个是西南地区的彝语等。彝语的动宾结构也是颠倒的,如“我饭吃”,“我人打”,“猫老鼠吃”等。

  我正在研究的一个国家课题,是关于《蒙古秘史》的语言。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元代蒙古贵族为了统治中原不得不学习汉语。但蒙古人学的汉语不地道,而在朝廷做官的汉人学的蒙古语也不地道,这样两边就都可能听不懂对方说话。于是,就要有一种中介语言,来实现蒙汉语之间的沟通。现存的《蒙古秘史》是一部以汉字拼写的蒙古语文本,而《蒙古秘史》的汉语直译本则是蒙汉交融的混合语体。

  记者:您的意思是700多年前的汉语和蒙古语就已经混合在一起了吗?

  余:是的。不但700多年前如此,汉族最初的语言就是由多种语言融合而成的。

  记者:您这个最初是指什么时候?

  余:就是指上古的原始汉语。要从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时代算起。

  记者:是文字史之前吗?

  余:对。因为有文字之后,语言就固定下来,变化就慢了。汉族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又说是“龙的传人”,这种说法就已经表明我们至少有3个祖先:一个是炎帝、一个是黄帝,还有一个是蚩尤。黄帝的图腾是熊,炎帝的图腾是牛,蚩尤的图腾是龙和鸟(凤)。黄帝发源于天水一带,炎帝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蚩尤发源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炎黄联合集团欲向东发展,受到了以蚩尤为首的东方九黎集团的阻挡,于是发生了战争。蚩尤当时战败,没有留下尸骨,后人在山东巨野蚩尤墓里却发现了一条玉龙,说明龙是蚩尤的图腾。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由3支不同的部落组合而成的,那么汉语的形成就是多种语言的混合。汉族最初的时候叫华夏,华夏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民族。“华”是相对于当时比较落后的一个民族“苗”而言的。 你是苗,我就是花(花通华)。“华”族里面的首领,就是花的根,就叫蒂(帝),所以炎黄都称“帝”。蚩尤战败后,部落里一部分人投降了,融合到炎黄部落里;另一部分人一路逃难南下,成了难民,就是“傩”,今天我们看到的傩戏,就是为了纪念蚩尤所进行的祭祀活动,傩就是受难之人。

  记者:您认为到秦始皇时代,统一的语言是什么语言?

  余:当时还不叫汉语,商以前叫夏语。“夏语”即夏王朝时的通用语言,夏被商周灭掉后,融入了商周语言,改称“雅言”。至于为什么叫“雅言”,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谈。

  记者:那以后的汉语就是以“雅言”为基础,陆陆续续吸收、融合各民族的语言而形成的?

  余:是的。尤其到了西汉时期,汉文化逐渐强大了起来,“雅言”也就被称为汉语并一直延续至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2-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访谈回顾]赋予传统文化节日新意义
下一条: ·[杨民康 廖明君]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杨镕]从“老妈上京”到“跑驴”·[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赵暾]二郎神形象演变考略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
·[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黄景春]从厌镇鬼神到祈求风水荫佑
·[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郑云云 张年宽]重阳节向老人节演变考
·[陈政禹]从瘟疫民俗到海洋信仰民俗的演变·[罗兵 苗怀明]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