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爱梅]也谈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与刘宗迪先生商榷
  作者:刘爱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6 | 点击数:16213
 

有的族以“龙”为名:“王庙龙方。”(《殷虚文字乙编》,337

有人祈求龙管好雨水:“壬寅卜,贞若兹不雨,帝佳丝邑龙。”(《卜辞通篡别录》二)

有人在器物上雕龙、画龙:

夏后氏以龙勺。(《礼记·明堂位》。集解:“龙,龙头也。”)

交龙为旗。(《周礼·春官宗伯下·司常》)

龙盾之命。(《诗·秦风·小戎》。毛传:“龙盾,画龙其盾也。”)

帝王也在衣上画龙,用龙旗,坐装饰着龙形的车子: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左传》桓公二年)

故天子……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弥龙(车子的衡轭之端雕着龙首),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此外,还传称: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山海经·大荒北经》)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殷《归藏·启筮》)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涉州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山海经·大荒西经》)

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御龙氏……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复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夏之裔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而藏之,传郊之。(《国语·郑语》)

这些虽然描述不一,但大都视龙为神兽——动物神、水神,形状似蛇类(包括蜥蜴类)、马类,主司雨水,功能巨大,即继承、发展了初民对龙的观念,相当敬畏、崇拜,而与刘先生说的“龙星”了不相干,没有什么类似之处。

刘先生对这许多“早期汉语典籍”中的资料为什么竟然没有采用一条,没有一字涉及呢?令人费解。

三、是否“准确解读”了“文献记载”

刘先生立论的重要依据来源于对几段古代文献资料的解读。他根据《周礼·考工记》关于王者之车的一段话“,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旗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旗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与《礼记·郊特牲》说王者郊祀天“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断定“先秦旗章上的龙并非如后世龙旗、龙袍上张牙舞爪的蜿蜒巨龙,而是天上焕若连珠的龙星”。其理由是:“这象征天道且与日月同辉的龙章,当然,只能是苍龙,即古代天文学的四象之一的苍龙。日、月、龙,三星并列,即《左传·桓公二年》所谓‘三辰’是也。”“车之各个部位皆象征天数,而高高飘扬于其上的龙旗‘以象大火’,大火即苍龙七宿之心宿,更足以表明旗上之龙即龙星,因大火是龙星诸宿之一。”

然而,应该说,刘先生的这一解读是存在不少问题的。首先,“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其意是龙旗鲜明(章,通“彰”),画着日月,象征天宇,而非旗上之龙与日月象征天宇——若是此意,那应写成“旗章而设日月龙,以象天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宗迪]烛龙考
下一条: ·蒋原伦:电子时代的民俗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郎雅娟]图案的比较与阐释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