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1 | 点击数:5487
 

 
   2008年10月10日至1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世界遗产地广东开平市举行。来自大陆各省区及宝岛台湾的学者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1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传统戏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与学术交流。研讨会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致欢迎词。接着,大会就以京昆为代表的传统戏剧、濒危剧种和民俗与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由刘魁立教授、黄天骥教授主持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和由康保成教授主持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外地工作站会议。会后,学者们参观了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了解国内外关于传统戏剧研究的新动向,并且在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审视传统戏剧获得了启示。同时使一些为传统戏剧研究所忽略的问题浮上水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层面的深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会欢迎词

讲话人:康保成

尊敬的来自祖国大陆各省区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朋友们,尊敬的来自新加坡、美国、韩国、日本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在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展开学术讨论,我高兴地代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为诸位在百忙之中能够抽暇莅临会议,表示由衷的感谢!
    大家知道,最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大陆很热,在世界各地也很热。“遗产”这个字眼,一旦打上 “文化”的标识,就从狭小的个人、家庭、家族空间走向了无比广阔的公众空间。“世界遗产”的诞生,更使文化遗产突破了国界的限制,走向了全人类。在今天,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往往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而且还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体现了人类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共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共识,再次传达出人类实现千年梦想的憧憬与追求。今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尽管全球各地的战火从来没有熄灭过,但爱好和平,消除隔阂,向往平等相处,加强沟通、理解与合作,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与有形遗产相比,它带有一定的隐秘性。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技艺的背后,往往蕴含着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它的遗产价值和学术价值同等重要。传统戏剧与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两个重要的部分,也历来是中山大学最为关注的两个领域。今天,我们从遗产传承的角度研究戏剧和戏剧史,可能获得新的角度、新的材料和新的结论。例如戏剧的口传身授性质,就是以往所忽略的。同时,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势必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更加重视活态的演出活动,更加重视濒危剧种的传承,更加重视传承人的艺术实践和人生经历,更多使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而顺理成章地在学术研究中实现艺术与人生、戏剧与人生的密切结合。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完成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一书中,将近代皮黄演员的47个家系归纳成10张“血缘网”逐一列图统计,指出:伶界具有“类聚配偶律(Law of Assortative Mating)”和“脚色的奕世蝉联”倾向。 所谓“类聚配偶律”即业内通婚制,所谓“脚色的奕世蝉联”指的是脚色世袭制。大凡梨园世家,往往子孙辈继承父祖辈所演脚色,生继承生、旦继承旦之类,依此可见遗传效应。作者指出:“伶人在社会上,在一切职业之中,便几乎成为一个特殊的阶级,一个小天地。票友尽可以下海,伶人尽可以改业,但是一天不停止唱戏,一天不教子弟改行,一个伶人便一天要受一种特别的身份的拘束。这种身份一天不能摆脱,他要结交朋友、选择配偶,便一天不能跳出同业的范围。这样一来,一个以票友开始的个人,往往终于会造成一个三、四代专以优伶为业的家系。而家系与家系之间,复因彼此互为婚配的关系,可以造成一个庞大的集团,一个千头万绪、循环往复的‘血缘网’”。
    潘先生的研究,使我们想到了宋代冲州撞府的“路歧人”,想到元代南戏《错立身》中的家庭戏班,想到堕民、乐户的内部通婚现象,想到云南关索戏中的“脚色世袭制”,想到北方二人台的家族戏班和南方布袋戏的家庭传承。中国戏剧的传播与传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潘先生所总结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滚雪球”式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戏剧史的发展之路,常常不是主动的充满浪漫的艺术幻想与艺术追求之路,而是被动的、无奈的谋生之道,其间充满了屈辱甚至是血泪。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传承下来的艺术是伟大的,是有生命力的,是值得一代一代的学者倾尽心血进行研究的。
    各位专家,朋友们,非物质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但它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基本问题,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联系。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一方面又要保护原生态文化,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同时,新的文化、新的艺术、新的民俗总是不断地、自然地涌现出来,如何处理文化的优胜劣汰、与时俱进规律与人为保护旧的文化遗产的关系,便又是一个严峻的课题,需要学者们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做出回答。
    朋友们,我们今天这个会,是一个纯民间的学术研讨会。它既包含着形式上的不请党政领导,不设主席台,更注重在上述问题上观点的千差万别,百花齐放,讨论时的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两本厚厚的会议论文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会议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戏剧研究的成果。可以预料,即将开始的发言和讨论,一定更加精彩。场上以文会友,唇枪舌剑,口诛笔伐,面红耳赤,场下志同道合,亲密无间,朋友加兄弟,这就是我们的会议宗旨。
    最后,祝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会议期间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并通过讨论能够在学术上有所收获,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接待不周的地方,还请诸位多多包涵。若有任何要求,请及时与会务人员联系,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提供服务,达到大家的满意。

  再次欢迎各位的到来,谢谢大家!

 

开幕式

 

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先生在会上发言

黄天骥先生在会上与发言人讨论

 

代表合影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08-10-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确认和征集通知
下一条: ·[会议征文]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传统:纪念芬兰史诗卡莱瓦拉出版160周年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