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桑德诺瓦]关于《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桑德诺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5 | 点击数:13239
 

[摘要]《纳西古乐》是现今仍然广泛流传于中国云南省纳西族聚居区的一组古代音乐遗存。它包含三个具体而明确的内容与成分:即东巴音乐、勃拾细哩、丽江古乐。《纳西古乐》属于纳西人迄今保留的除“丽江古城”、“东巴文化”、“摩梭婚制”、“白沙壁画”等以外的又一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因而其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关键词]纳西族;纳西古乐;东巴音乐;勃拾细哩;丽江古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5)04-0026-07


引语

《纳西古乐》是现今仍然广泛流传于中国云南省纳西族聚居区的一组古代音乐遗存。近年来,随着纳西族地区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的深入拓展和旅游业的不断繁荣,随着丽江大研古乐会、东巴宫等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组织赴欧亚等国(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的频繁出访,加之国内外媒体的大量介绍与报道,其知名度日渐提高,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争论与兴趣。

近期以来,有关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解读可谓形形色色、莫衷一是。本文认为,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纳西古乐》的了解仅仅处于某种好奇或“非音乐因素”(诸如纳西族传统的东巴文化、丽江古城、摩梭婚俗)等的原因,自然对其缺乏一些更为深入、实质性的了解。因此,人们常常容易将“洞经音乐”与《纳西古乐》相互等同,甚至误认为“洞经音乐”与《纳西古乐》仅仅是人们对于同一乐种的不同称谓而已。其实不然,《纳西古乐》实际上包含有三个具体而明确的内容与成分:即东巴音乐、勃拾细哩、丽江古乐。

一、东巴音乐

东巴音乐——纳西族民间俗称“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它是迄今产生、保留并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民族宗教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中的音乐。东巴音乐包含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三个部分。

【唱腔音乐】唱腔音乐是东巴文化中的口碑(声音)文化,是东巴祭司用以吟诵、唱诵东巴经典的腔体,因而也是东巴音乐中的主体部分。随着东巴文字的产生,固定的东巴经文逐渐代替了原始的随心所欲和带有即兴性的、口诵性的唱诵形式,使得唱腔逐渐规范。从目前许多考古学的发掘成果看,并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是“从简到繁”、“由少渐多”的。东巴唱腔的发展从无序(不规范、杂乱纷繁)过渡到有序(即各类仪式唱诵内容的相对固定,唱腔的相对统一等)的种种迹象均表明,它曾有过一个日渐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可能与东巴教的逐步完善和集权相关。在东巴教逐步完善和集权的同时,原先东巴唱腔中的许多伴奏乐器也逐渐消失,此种现象很可能与东巴教在纳西族上层集团中的失宠相关,也可能与东巴祭司技能的逐渐退化相关。

【舞蹈音乐】即应用于东巴教各种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舞蹈之中的音乐。东巴舞蹈音乐通常以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舞谱》作为音乐的媒介和基础,并且大致依照东巴祭司常用的50余个(种)舞蹈将其按功能划分为:神舞(如丁巴什罗、享英格空、享迪俄盘等)、禽兽舞(如金色大蛙、白海螺大鹏神鸟、绿松石青龙等)、法器舞(如金刚杵法器、降神杵法器等)三大类型。可以说,在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100余种舞谱中,东巴舞谱独具特色。此外,东巴舞蹈动作原始、质朴,并且一般允许东巴祭司在东巴舞谱的大体限定下进行较为自由的舞蹈发挥。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舞蹈音乐也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在无形中扩大了此种音乐的衍生空间。但在具体的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中,东巴祭司却会将上述限定表现得舒展大方、游刃有余。可以说,东巴舞蹈多以东巴祭司的不同而风格各异、独具个性,东巴舞蹈音乐也会因此而表现得变化多端、各具风采。时至今日,是否谙熟东巴教中所传承的各类舞蹈音乐,仍然被东巴祭司们看作是反映东巴祭司音乐修养的一面镜子。

舞蹈音乐之东巴象形文字一览表(表1

注:1“方典”即指方国瑜编撰《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7月(第二次印刷)版;

2“李典”即指李霖灿编著《磨些象形文字字典》(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二),19446月版(丽江东巴研究所翻印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田茂军]湘西苗族剪纸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
下一条: ·[杜建华]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
   相关链接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杨杰宏]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
·[杨杰宏]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杜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东巴文化的当代生态变迁
·纳西·日月之境:祭天法祖的信仰生活·[杨杰宏]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纳西族东巴经典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发现云南九十年”名家讲堂开讲
·[和少英]浅论藏文化与纳西文化之交汇·探寻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文(图)
·[祝勇]西方东巴文化研究鼻祖洛克:中国形象自他扭转?·[李敏]我国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概述
·[杨杰宏]“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视野下的纳西族民俗研究·[斋藤达次郎]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
·[陈烈]英雄史诗《黑白战争》主题思想的形成·纳西族“东巴纸”被炒作 真正的传承人被边缘化
·[葛芸生]我读《神路图》·从李庄到丽江:一个学者的东巴寻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