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8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8年会专区

[刁统菊]田野的反应:不为、匿为与过为(提要)
——试析田野作业中访谈对象的几种反应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0 | 点击数:6824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田野的反应:不为、匿为与过为

——试析田野作业中访谈对象的几种反应

刁统菊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民俗学和它的平行学科一样,其获得资料的基本途径是田野作业(fieldwork)。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学术界已经走过了像美国著名人类学克鲁伯(A. L. Kroeber)教授那样获取资料的阶段,不仅在获取资料方面积累了成熟的技术,而且已经贡献出一套系统的方法论给学术界。从事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原因有多种,进入田野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一般来说,是基于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这是田野工作展开的前提。做深入的长时间的田野作业,最终追求就是为了能够从局内人的观点看当地文化,实现客位观点对文化事象的描述与阐释。 

人类学借鉴了索绪尔的主位和客位观点,来指点和表述田野作业中的不同文化立场。虽然我们强调客位立场和观点,但我们只注意那些从客位立场和观点获得的材料,而不去注意站在客位的被访谈者对于调查的反应,至多是从获取资料的角度出发去反思田野作业的方法。许多有关田野作业主题研究的论文,都对田野工作者和访谈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对访谈对象对调查的反应,学界缺乏相关的总结和思考。或者这样来理解更为准确——在田野作业中,存在田野工作者和访谈对象的互动,我们现在忽略的是后者对前者的反应。对这个问题,我想许多学者都有各式各样的体会。笔者尝试对此进行总结,并借助同行的调查经验,提供个人的一孔之见,以此就教于同行。

田野工作者在面对访谈对象时,都存在着这样的期待——希望后者能够积极配合调查,如实地、不厌其烦地回答前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哪怕这些问题在他们眼里看来是极为可笑的,甚至根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我们当然知道,这只是一种理想境界。倘若初步地总结一下,存在以下三种反应。第一,访谈对象拒绝接受调查,方式或直接或委婉,态度或友好或粗暴,其结果至多让田野工作者多花费一些时间,或多费口舌或大费周章,顶多换一个访谈对象。第二,访谈对象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敷衍田野工作者,有时候给出一个大概的答案,有时候则提供模棱两可的线索,有时候介绍一些不甚全面的地方知识,最可怕的是胡乱说一句,而那一句还是虚假知识。假若访谈对象的态度非常友好,那后果更为危险,将使田野工作者受到迷惑,直接造成主位观点对田野阐释的不准确。第三,访谈对象由于时代久远导致记忆模糊,或者因为个人的喜好,导致给出的资料距离真实状态甚远,或者脱离回忆,直接进行表演,把不应当出现在调查场合的习俗复制甚至强化;有时候访谈对象会直接干涉田野工作者的田野作业。本文作者把这几种反应依次概括为“不为”、“匿为”、“过为”。另外,有时候访谈对象还会对田野工作者进行反调查,但一般不会影响田野工作者的实际结论。

本文取名为“田野的反应”,田野的反应实质上也应包括调查地点对研究者成果的反应,这里着重谈的是,访谈对象在面对研究者进行田野作业时的反应。对访谈对象的反应进行思考与总结非常重要,因为这影响到研究者能否获得真实、全面的资料,是否需要调整调查方法和调查计划,最关键的是,访谈对象的反应间接地影响到研究者能否真实地反映所研究的对象。从访谈对象“不为”、“匿为”、“过为”的反应既有助于田野作业的反思,同时更可促进和加深我们对访谈对象及其文化的理解。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董秀团]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下一条: ·[程宜]故事的嬗变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
·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高忠严 张琬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
·[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
·[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张一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选点与进入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万建中 林晓平主编:《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
·[覃延佳]做田野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
·[陶立璠]“非遗”抢救性记录与田野作业·北京师范大学举办“2015寒假回乡调查”启动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