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8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8年会专区

[郭俊红]浅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
——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官庄为例
  作者:郭俊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0 | 点击数:6831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浅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

——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官庄为例

郭俊红

(北京师范大学)

 

民间文学是流传于广大民众中间的口头叙事作品,它产生于民众中间,传承于民众中间,主要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表达民众的审美倾向。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传承方式。这种关乎民间文学传承方式说法在民间文学学界占据主导地位。民间文学研究者谈到民间文学内在特征时,也一直没有突破钟敬文先生的“口头性”、“集体性”、“稳定性”、“变异性”。并且学界普遍认为,口头性是这四个特征中最基础的特征,它内在性地规定着民间文学其它三个特征的存在。这种认识无形中强化了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根据口头性派生演化出来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流传传承方式似乎也变成是民间文学的唯一传承方式。在反思民间文学学科的思潮之下,笔者也有意识地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反思,希望这种反思能对现在民间文学的学科反思能有添瓦之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彬]节日习俗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下一条: ·[郭崇林]民间仪式歌谣与民俗文化生活
   相关链接
·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康丽]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