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5-02 | 点击数:81335
 
 
12.传统不代表救世主
相声走入低迷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是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回归传统才能挽狂澜于既倒呢?当然不是。
我们在相声发展史的回顾中说到,1950年代,相声正是在老舍、侯宝林等人的推动下,从演出内容上大力改革,去芜存精,才使陷入低俗门的相声得以涅槃新生。无独有偶,1980年代,台湾相声却在赖声川的手上,借助于演出形式的戏剧化改装,重获新生。
被认为“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46]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以及“那一夜”火爆之后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就是以“相声剧”的全新形式,为台湾相声的重返舞台创造了生机。十几年中,赖声川一以贯之地采用喜剧式的相声剧形式,微言大义两岸对于中国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的情感与反思,达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赖剧“主要集中在对相声段子包袱的掩藏与抖开上;另外,演员的构成及其表演状态,如胖与瘦、高与矮、急与缓、内敛与夸张,也都很相声化,金士杰、赵自强、倪敏然三人高超的表演,也委实看不出与专业相声演员的区别。”[47]戏剧学家陶庆梅介绍,赖声川创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时,自己都以为这出戏只会吸引少数知识分子和小剧场的固定观众。演出的剧场最初定在只有100个座位的台湾皇冠剧场。后来这出戏被收入到新象“第六届国际艺术节”,198531,在能容纳700名观众的国立艺术馆首演。谁也没想到,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几乎是三句一笑,五句一爆”;这出戏的巡演还没有结束,盗版录音带就已经天女散花了。
赖声川的《那一夜》,本来要为相声写一出挽歌,说明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相声已经死亡了。故事发生在某歌舞厅,两个恶俗的夜总会主持人,声称要请一位久违的相声大师重返舞台,结果找不到这位大师,只好自己捉刀代演。全剧一共五个段子,每一个段子都和“失去”有关:传统的失去,文化的失去,记忆的失去……分别用相声展示不同时代的文化心态。演出极为轰动,被认为是台湾近20年来最著名的一出戏。公众从中看到了“笑”,精英从中看到了“痛”。赖声川说:“相声是幽默,是痛快,是我们苦涩的中国人惟一纯粹喜剧形式的表演艺术形态。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它非常适合表现一些忧伤的话题,大概是因为‘痛快’第一个字是‘痛’吧。”
无论是演出的形式,还是对于传统、对于相声功能的理解,赖声川与郭德纲都有巨大的差别,但是,两者都获得了成功。赖声川连续几部“夜”相声之后,“台湾新生代相声人才逐渐浮现,除了侯冠群、郎祖筠、刘尔金拜师吴兆南外。冯翊纳、宋少卿更远赴北京拜师学艺,这两人经过北京名师点拨,演技迅速提高,唱作俱佳,在台湾结合嘲讽时事的强烈特色,各自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48]
可以挽救相声的,也许是侯宝林、郭德纲式的相声大会,也许是赖声川式的相声剧,也许是一种现在还没有出现的相声新形态,甚至不排除朱绍文式撂地演出的可能。当然,也许昙花一现的郭德纲之后,谁也挽救不了相声的必然没落。所谓传统相声的火爆,只是此一时此一地的偶然现象,并不意味着传统可以代表救世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下一条: ·[施爱东]红军穿什么衣服到土城
   相关链接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
·[汪涵颖]从巴蜀竹枝词看成都风俗里的“儒道互济”传统·[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
·[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沈昕 范逸茗 黄琳琳]场景理论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