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7 | 点击数:36963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浮出,是以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存在为前提的,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观念在中国的推行,始终步履维艰。滑稽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的推广,居然是借助于非理性的“新闻事件”与“保护运动”而得以初步实现的。也就是说,一种“进步”观念的宣传,却戏剧性地依赖了“落后”观念的造势。这无疑是一出啼笑皆非的文化闹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一“悖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可能将在更多的舞台上闹出更多的笑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端午保卫战;新闻职业道德;愤青;民俗学家 
 
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搞运动,喜欢喊口号,所以,中国人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尽管穷一点,但我们穷得很开心。这不,有个什么《2005年社会蓝皮书》不是公布“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了吗?“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我们农民为什么幸福呀?因为我们穷呗,我们最会“穷折腾”了。
农民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幸福我不清楚,反正我这样的穷酸书生用的是阿Q式快乐法。每天穷极无聊,我就在网上闲逛,看各种花边新闻(社会新闻也必须当花边新闻看,否则,你就快乐不起来)。
成天看芸芸众生不断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喜剧闹剧,只要你不以“真理持守者”自居、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者”自居(忧天下者,肉食者之谋,又何间焉?间亦白间),你就能从中享受到许许多多的快乐。
今天说一段关于“保卫端午”的故事,这故事虽然全程发生在中国境内,但它是打着“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掠夺”与“文化保卫”的伟大旗帜来进行的。这场“保卫战”的激烈程度可以这样来描述:它不仅大大激发了愤青们的“爱国热情”,而且大大地拉动了新闻“内需”,增加了各级报纸的发行量以及网站的点击率,增加了媒体记者们的季度奖金。还有,它为我们这些喜欢看戏的人上演了一场关于“文化圣战”的精彩闹剧。
不过,大家听故事之前,我得先交待一下:今天要讲的内容,大部分是“花边新闻”,小部分是个人见闻。以下故事只是叙述一些个人记忆(非物质),当时并未录音录像(物质)。所以,它们全是“非物质文化”,也即民间叙事,具有口头性、变异性、传奇性、虚拟性的特点,未必是历史真实。
 
序曲:谁在关心民间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话说1918年的初春,有两个北京大学的教授,一个叫刘半农,一个叫沈尹默,两人在北河沿闲走着,谈些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项,刘半农突然提出,民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征集一下呢?沈尹默说,“你这个意见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刘半农将章程拟好,蔡元培看过之后,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5000份,分寄到各省教育厅以及各中小学校。
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事业,从此开场了。
但是,从刘半农到顾颉刚,再到钟敬文,再到遍布天下的钟门弟子和钟门再传弟子,这些穷秀才们前赴后继,薪火相传,折腾了整整将近一个世纪,也没能把民间文化整成一门让人觉得有用的学问。
民间文化?不就是那些乡村的、粗鄙的、落后的、迷信的、愚昧的东西吗?这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能够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吗?不革掉你的小命就不错了,你还想翻身当“文化”呀?
各位看官先别急。时间到了21世纪,突然传出消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一个叫做“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光荣称号,专门用以表彰那些最值得传承与保护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等等,并且从2001年开始,正式实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遴选与认证。
中国人素来是很重视荣誉证书的。这个证书当然要争取,但我们得先弄明白人家是如何定义这个“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
这个定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被前后修改过好几次,其复杂过程暂且不提,主要与该组织在1989年公布的《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建议案》(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有密切关联。
我们且看最近的一次,也即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是这样定义的:
(a)    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这不就是我们这里多得无人问津的那个什么“民间文化”吗?原来这也是国际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呀?怎么不早说?早知道有许多东西就可以不扔掉了。
还是洋人厉害,他们就是会玩新花样,同样是那个东西,被他们重新定义一下,马上有了非同凡响的文化内涵。前面再加上个“人类”两字,你敢反对吗?如果你反对这一活动,你就是“反人类”。
选择申报项目的时候,你才真正意识到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博大深厚。具体报谁呢?怎么个报法呢?那些过程我们不能乱猜,但肯定不是“海选”。我们可以设想,随便从中国的哪个门旮旯里弄个什么去申报一下,我们的东西都肯定能中奖。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宣布了首批19个“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才从报屁股上知道,中国的“昆曲”位列其中。
昆曲的价值有多大?我们不知道。我们认的是“洋证书”。正如你有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你有没有国家正式文凭。
范进中举,光宗耀祖。昆曲自从有了“洋文凭”,身价百倍,惹无数民间文化竞折腰。后来的申报工作,竞争的力度就大多了,因为大家都想报啊。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28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民间文化及其研究工作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复兴民间文化的大好时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率先在全国各大媒体大声呼吁,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这一方面,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先生着力尤著。大冯是很有号召力的,很快,其它各种官方的、民间的机构与组织都参与进来,汇入了新世纪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浪潮之中。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这股浪潮依然只是拍打在专家的层面,并没有能够惊动营营碌碌的普通老百姓,看起来热闹的东西,都还停留在专家的“口水”阶段。直到“端午事件”的爆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下一条: ·[视频]韩国江陵端午祭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