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施爱东]杨义:让边缘活力成为中心话语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26 | 点击数:3705
 

  据杨义先生统计,从1904年林传甲写出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算起,至今中国人写的文学史已经不下1600部。这些文学史当然在传道授业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基本上是“同一思路,各自表述”,也即以汉族文学发展史为主线,以著名作家著名作品为重点,进行历时描述与评价。

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不断有学者倡议重写文学史。许多年过去了,重写的文学史也不少,但大多只是从文学观念上着手,对文学思潮与作家作品进行一番重新估价。杨义则另辟蹊径,试图用“大文学观”来考察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文学本质及其总体特征,从方法论上着手,进行更彻底的革命,为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打开一条新的通道。他一面从方法论上思考着这场革命,一面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于是,既有了《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三联书店,2006),又有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大文学观”是相对于“纯文学观”而提出的,如果说纯文学观是对文学文本的考察,那么,大文学观则增加了对于文本语境的考察。杨义指出的文学语境是多方面的,如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汉民族文学的影响、地方风俗与民间信仰对于文学写作的影响、家族集团对于文学写作的影响、作家游历与见闻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等等,杨义发现,这些曾经被文学史忽视的文学语境统归在一起,归根结底都是空间问题,于是提出,在文学史研究的时间维度上,必须增加一个空间维度。为了区别以往的文学史写作,杨义使用了“文学地图”这一全新的概念。“地图”指代了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一系列流动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文学行为与文学影响。
旧文学史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中国文学史主要是汉民族文学史,文学观念的变化与文学形式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杨义的问题则更深一层,他提出的问题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体系又是什么?杨义认为,诸多要素的发生、成长、碰撞、交流、移位、重构,都是中国文学生命活力的源泉,而其中最值得重新估量的,莫过于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
中国文学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早就为许多学者所零星论及,但一直没有受到学术主流的关注。杨义因为身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与民族文学所两所所长的关系,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熟悉少数民族的文学形态,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不同民族文学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激发了他对于整个中国文学的更深刻反思。
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作为重要的、有机的精神文化领域,在过去的主流文学史话语中,只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形态。但正是这种边缘文化,它们丰富多元,千变万化,总是处在不稳定的流动状态,因而极具活力,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生机,成为文学发展的主动力。擅长生产学术概念的杨义将之命名为“边缘的活力”。
杨义举了许多众所周知的案例来支持他的观点。比如,《莺莺传》如何变身为《西厢记》?我们都知道,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是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到有宋一代,尽管有许多文人对莺莺表示了同情,但是,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婚前性行为的女子依然不能得到主流社会的原谅。“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故事不可能从儒家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那么,《西厢记》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杨义认为,这与女真族和蒙古人先后入主中原有关系,尤其是蒙古人进来之后,社会文化价值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剧烈震荡,新的伦理制度和两性风俗为崔张爱情故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只有在少数民族风俗标准下,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包括婚前越轨行为,才能超越礼教的审判,返回自然人性,在另一种伦理上享有合法性。”也正是由于这些充满活力的边缘文化的影响,才能化陈腐的《莺莺传》为神奇的《西厢记》,为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民间文学亦如此,这一活力源泉不仅在形式上为作家文学所借鉴,还影响着我们的历史叙述。比如“霸王别姬”一幕,项羽自杀了,虞姬自杀了,江东弟子全部阵亡了,霸王和虞姬的故事是怎么让太史公知道的?难道刘邦在项羽中军帐中安了窃听器?当然不是。它的原始形态只能是当地的父老乡亲向太史公讲述的一个故事,一种口传的民间文学。杨义感叹说,“中国最好的一本史书的最好的一篇的最好一个章节竟然是民间文学,可见口传的历史在我们历史的出产中占了多大的位置。口头的传说介入历史的写作,竟然碰撞出照耀千古的光芒,使我们感觉到人类的心智在民间智慧中激活的巨大的可能性,感觉到口传文学竟然蕴藏着事关文化本体论的文化哲学。”
杨义力主“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层面的文学资源容纳进来,放大视野来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来拥抱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活泼的文化过程。”这一文化过程显然不仅仅表现为作家作品。杨义举了刘三姐做例子。
据说刘三姐是唐代的一个女子,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开始有她的传说了。无论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历代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本身就足以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而以刘三姐的名义所生产的歌诗形式,更是广泛流行于中国西南一带。刘三姐作为一个重要的民间文学现象,不仅沟通了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也沟通了书面文学与口传文学,所以杨义认为,“文学史写上刘三姐,比起翻来覆去地写一些二三流的汉语诗人更重要,更带有本质的意义。”把刘三姐写进大文学史,正如当年严家炎把金庸引入大学讲堂一样,本身就是一次静悄悄的学术革命。
杨义熔铸了文学领域的各种知识生产,把它们加以提炼、升华,以他巨大的学术影响力,用更生动更有力的知识话语,正逐渐使这些原本“边缘”的文学形态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事实上,“文学地图”已经作为关键词大量出现在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边缘的活力”也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中心话语。
 
杨义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萧放的《<荆楚岁时记>研究》
下一条: ·[施爱东]解代数题那样读野史
   相关链接
·[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王旭]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
·[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刘晓]城市边缘艺术节节日模式与发展初探
·[杨兴英]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吕慧敏]行走在社会边缘的二人转艺人
·[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激发遗产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张青仁]从妙峰山到恰帕斯:我在边缘看中心·[李淼]质性研究方法本土化:反思与建构
·保持传统游戏与独特体育运动的活力,促进发展与和平·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描绘文脉传续新图景
·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与活力·上合组织非遗夏令营:为文化合作注入新活力
·[段恺]从边缘到中心:延安文艺的民间文化资源重塑·提振精气神 激发新活力:盘点2016非遗保护关键词
·“一带一路”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王逍]文化透镜下的畲族历史
·假日观察:“互联网+”时代 活力满满中国年·[张宗建]“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份呈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