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刘大先]日常生活的诗人:《刀郎乐人》(纪录片)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8 | 点击数:5888
 

 

 
 
  
 
  片名:《刀郎乐人》

  片长:90分钟   时间:2007年

 

  伟大的思想家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曾经说:诗人们可以说是人类的感官,而哲学家们正好是人类的理智。在他的《新科学》中,古老民族的诗性智慧正是他们没有被“合理化”地认识世界、表达自身的别一种方式。

  某种意义上来说,刀郎木卡姆乐人就是我们时代依然活跃着的诗性智慧的表现。刀郎一词是古突厥语,原意是“一堆一堆”,引申为分散聚居的人。后来,“刀郎”成了生活在从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两岸直到罗布泊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人的自称。木卡姆这种音乐形式就是发源于刀郎人生活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麦盖提、巴楚、阿瓦提一带,如今也只保留在这里。

  《刀郎乐人》是以麦盖提县央塔克乡的艺人艾山牙牙一家展开叙事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叶尔羌河畔的这个偏远之地,艾山一家6代都是木卡姆艺人。

  艾山和孪生兄弟玉山都是艺人,他们一个是艾杰克手,一个是达甫琴手。再加上老友卡龙琴手阿不都吉力力、热瓦甫手艾买提·艾合买提,4个人组成了卓有名气的木卡姆乐队。2005年11月,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作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一部分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第二年,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就是艾山等人。

  传统木卡姆艺人同现代商业化或者体制化的艺人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可以说未同生活割裂的日常行为,后者则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化的角色运作。以前刀郎乐人的地位比较低下,他们四处走村串乡,家中只能维持温饱水平。出了名之后,艾山和乐队经常到各地演出,甚至到日本、意大利等国。但是,家庭经济情况并不见佳。他同妻子育有10个孩子,有6个是女儿。为了改变家里的人员成分,艾山自做主张给女儿包办婚姻,为她们都选择了除刀郎乐人之外的不同人家。但是女儿们的婚事却并不如意,也许是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传统,影响了孩子们的价值取向。不久前四姑娘帕提古丽因婚姻不幸,第三次离婚又回到了家。五女儿阿依木古丽也说自己的婚姻缺少情感的支撑。三女儿古丽克孜生了个双胞胎儿子,正在闹离婚,两个孩子随了爷爷和叔爷爷的名字。

  古丽克孜的离婚调解不了,艾山请人在家修建了几间房子给她。但是,欠下工人5000块钱,儿女为了分摊欠账搞得很不愉快。二儿子那买江是生产队长,对父亲很不满意,觉得老是出去演出,弟弟们又要学木卡姆,家里的活都没有人干。

  艾山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卖棉花和水果,为了演出他常常贱卖货物。在麦盖提这个偏远的地方,人们还没有什么商品意识,艾山家就曾因为招待客人,在经济上吃了不小的亏。当然,随着名气的传播,演出的收入也渐渐多起来。艾山他们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喜欢木卡姆艺术的三儿子买买江、小儿子艾买尔也被乌鲁木齐的一家公司请去当老师和演员。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两个孙子在爷爷的指点下,已经能够完整地演唱木卡姆其中的套曲了——这当然包含了导演善意的寓意,那是血脉的勾连和传承。

  促狭的人说,诗人必须生活在远方、在历史里,那里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才能获得神圣的气质和光环,而如果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成了个笑话,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他所由何来、他是做什么的。这无疑是一种悲哀,诗人在日益分化、职业化、规范化、机械化的当代显得窘迫不堪。但是换个角度看,其实是我们认识诗人的视角起了变化,如果从诗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从盲人荷马而下,数千年来,他们在大地上行走、生活、讴歌,一贯如此,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对于刀郎艺人艾山牙牙和他的伙伴们来说,木卡姆就是他们的诗歌和生活本身。其中充满了琐碎、庸常、无奈、辛酸,当然更多则是尽情的欢歌、畅快的抒发,有兴奋、有快乐、也有愉悦和幸福。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11-07

上一条: ·[丁国强]街头文化──城市的公共空间
下一条: ·[叶涛]信仰、仪式与乡民的日常生活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