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关于都市民俗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在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表彰暨省民俗文化协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7 | 点击数:8756
 

各位参与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的民俗学同仁,各位领导: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以来,作了许多理论和务实的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热潮,河北独树一帜,将城市新风调查提上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战略转移。说明在新的形式下,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都市民俗的变化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建立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任务提上日程。河北的同仁先行一步,这是值得赞许的,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这里我想讲三个问题。

一、 关于都市民俗学

        过去中国民俗学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广大的农村,对都市民俗的调查研究不够重视。全国很少有像河北这样对百城新风做调查的,你们是第一个。今天上午的表彰大会,河北全省参与考察的同志都来了,有的受到了隆重的表彰。省文明办等单位的领导还讲了话,说明河北省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此次会议还表彰了河北省首届十佳民俗文化人物,这在别处也不多见。为此我很有感触。河北省是民俗文化大省,文化积淀很深。大省有大省的气派,在省民俗文化协会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百城之间展开全面新风尚考察,很快完成56个县的调查和一部分大中城市新风考察,成绩十分显著。记得在20多年前,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普查,河北省的工作也做得最快、最好的,可见河北在民俗考察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和传统。

        都市新风考察,是一个非常新鲜的课题,应该作专门的研究,从理论上加以提高。现在要我来讲,也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现在的社会的确是时尚社会。所谓新风,就是新的风尚,这种风尚是与传统相衔接的,是很值得我们下功夫研究的问题。民俗学的研究,过去只是在农村做调查,城市风俗的考察一直顾不上,可以说这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个缺陷。

        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民俗学是什么样的学问?这很难下一个定义。民俗学的研究不要从概念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简单的说,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问。过去对民俗学的研究领域有争议,有人想把民俗学改为“风俗学”,认为风俗学的领域比民俗学要广泛。钟敬文先生曾提出过“中国民间文化学”的概念。“民俗文化”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民俗学研究的领域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时至今日,西方文化人类学派的“遗留物”观点的影响,并没有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完全消失,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多少还与它有联系。过去把民俗学看成是历史的学问,眼睛向后看,似乎越古的越好,越老越值得挖掘研究。现在不一样了。钟敬文先生在给日本后藤兴善等学者的著作《民俗学入门》作序时明确提出,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它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钟敬文先生还指出:“民俗学的记述与研究,是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的。”这是说中国民俗学已经摆脱了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时期。这种研究的转轨,将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意味着民俗学已不是一种陈旧的、僵死的学问,而是一种新鲜的、活泼的学问。

        河北省百城新风考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即抓住了中国社会变化的脉络,也把握了中国民俗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民俗学只有面向现实,才会有生命力。

        看了河北同仁写的都市新风考察报告,尽管在考察方法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生活在都市,应该了解都市,了解现代化都市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农村生活的影响。现代化都市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它是时尚之源,也是风俗之源。今天你们的研究摆脱了过去文献研究的局限,大家在看现代都市人怎样生活,怎样思考;在看都市新风之下,市民们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大家特别关注现代化都市生活给都市民众带来的心理变化,看现象后边藏着的东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随便举例来说,比如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手机这一工具了,似乎男女老少都变成了“拇指一族”。电影《手机》正是反映了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活的深刻变化;都市的玩具市场,玩具产品也在花样翻新,它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新的影响;网吧已经将电脑这一工具变成了玩具;传统的理发店变成了美容院、发廊;时装引导着都市服饰文化的潮流,流行色、流行形成了人们追逐的时尚等等。都市新风随处可见。

        百城新风大调研,这个名称起得非常好。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城市化正在推进。今后中国民俗学肯定会把都市民俗作为重点来研究。都市民俗学是民俗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研究范畴。说到都市民俗学,它是随着西方文化人类学研究,在都市人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问,现在被民俗学借用过来,进行都市民俗研究。都市民俗是随着都市的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从都市形成的时候起,就有了都市民俗,都市人的的生活方式。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国家,中国古代的都市正是在农村乡镇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传统的都市民俗很大程度上带有农业文明的特点。从民俗传承的角度讲,中国古代都市的市民,大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来的。他们在转化为都市市民的过程中,自然将农业民俗带入都市,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自都市形成之后,真正作为都市民俗文化的部分,是小手工业者的民俗和商业市民的民俗,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农业民俗,这就是中国古代都市民俗的特点。中国古代记载都市民俗的著作很多,特别是到了宋代乃至以后,有专门记载都市民俗的著作问世,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宛署杂记》、《杨州画舫录》、《天津杨柳青小志》、《燕市货声》、《天津皇会考记》等等。如果说中国传统的都市民俗是以农业民俗为主体的话,今天现代化的都市对传统都市民俗做了彻底的颠覆。也就是说,在现代都市中,属于农业民俗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代之以高度发展的工业和商业民俗。而且由于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的便利,都市常常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和影响农村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中国民俗学强调“现在性”,就不能忽视都市文化对传统农业民俗文化带来的全面冲击。现在是都市民俗文化左右着农村文化,农村从都市文化中吸取营养,发展自己。

        都市民俗的研究是以现代化都市生活为对象的,而现代化都市生活往往受现代化生产和市民消费文化的制约,当社会进入高科技时代时,尤其如此。和传统的都市生活相比,现代化都市民俗显得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随时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很难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规范,这给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城市的婚礼,已和过去大不相同,一方面受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追求时髦,不断创新。又如都市的饮食结构没有变化,保持一日三餐制,但配餐方式改变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过度;服饰文化成为都市的窗口文化;居住方面,传统住宅被小区住宅取代。单元住宅的居民越来越感到自己成为“小国寡民”,邻居锅碗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都市交通民俗、民间职业民俗、都市信仰民俗、文化娱乐民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变化。总之,现代都市民俗的研究,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需要新的方法去适应这一研究。

        民俗学研究的田野作业方式,如何在城市展开,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支专门从事都市民俗研究的队伍,这支队伍要有训练,要提高民俗学研究的素养。

        现代都市民俗(广义上可以这样讲)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多元的,开放型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伴而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引了很多外资。外资是什么,是西方剩余资本。当西方的剩余资本大量进入中国时,同时会带来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的输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所说的传统受到冲击,主要指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政府的行为是积极支持引进外资,但没有考虑到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了外来文化,政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主权意识决定引进外资的成败。

        我们应该很好考虑一下,在都市新风考察中,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影响。

        现代都市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新的时尚,总是首先在都市的中心地区形成和流行,然后向城乡结合部扩展,城乡结合部成为都市文化与乡镇文化的桥梁,在这里经过筛选,将先进的民俗文化传播到乡村社会。所以都市民俗的研究,既要展开对都市中心社区的考察,又要特别注意城乡结合部的考察,因为现代民俗与传统民俗正是在城乡结合部形成冲突,或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和融合。城乡结合部是都市民俗向乡镇农村传播的桥头堡,它在都市民俗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都市民俗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城市新风考察中,必然会遇到传统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石家庄是一个新型城市,可以自由自在的发展,不受传统城市规划的制约。在北京就会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两个月后,在浙江西塘召开古镇古村落保护研讨会,探讨村落保护问题。当前城市化在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下,许多文化名城已变得面目全非。现在开发商开始关注古镇和古村落,古镇古村落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命运,必须及时加以抢救和保护。人们大概会问,古镇和古村落是谁保护下来的,是政府还是民众,答案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河北赵县的龙牌会,现在很有名气,但他是靠范庄村民的集体意识保护下来的。江西的流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同姓村落,居住的是董仲舒的后人。这个村落出过很多的秀才、举人和文武状元,有着很好的文化传统。建筑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古香古色,保护完好,靠什么力量保护了古老的村落,靠宗族的力量。现在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资源。

        我们再看看北京,它已经成了现代化的国际化都市,但这种现代化是以牺牲北京传统文化为代价的。北京是几朝古都,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但在旧城改造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许多学者说,北京的城市建设是一大败笔,一点也不过分。我曾经遇到一位法国城市保护学者,他走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多次来过北京考察。我请他谈谈对北京的印象,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呆一个月,他可以写一本书;如果呆一年,只能写一篇论文;如果呆十年,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我们在北京久居的人,面对新老北京的变化,真的无言以对。最后他还是给了我答案,他说,就城市传统文化保护来讲“北京是一个无知的城市,是一个失职的城市。”这句话给我的刺激很深,至今记忆犹新。究竟是谁无知,又是谁失职呢。联想平遥古城的保护,定海文化名城的消失,真是感慨万千。所以我们在进行河北省城市新风考察时,要对文化古迹,代表城市名片的遗存,要倍加珍视,对有文化价值的东西,不要轻易破坏。现在国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上报了70多项,通过了39项,在全国属第四位,这就不错了。据说广东、浙江、贵州获得的项目更多,这是很好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非有四种力量:政府、专家、企业家和传承人。保护最后要落实到传承人身上。政府只能做好服务工作,制定政策,包括立法,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为政府行为,才能行之有效。但政府不能包办代替,最后的保护还是要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传承社区。不能把他们的关系搞颠倒了。专家的作用是通过田野考察,通过科学的认证,告诉政府和传承人,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值得保护,对如何保护提出建议。专家的作用只能是这样。现在有许多的策划公司,专门进行民俗文化的开发与策划,大家要小心,别上当。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占卜习俗及其传统价值观研究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