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作者:贺学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6 | 点击数:11817
 

摘要:本文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要注意区分“保护”与“保存”两个概念。“保存”,重点在“存”,针对的主要是那些再现实中已濒临灭亡又无法继续传承的民俗事项。“保护”,以“养”为目标,以生命、创新、整体、人本、教育、主体协调委基本原则,着眼于对象生命体系生态整体的暴雨与呵护,意在推动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是人类面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危机所提出的一个拯救的“关键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本则;原则

 

当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与实践中,经常出现“保护”与“保存”这样两个概念,并且往往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认为“保存”即是“保护”,或者说“保护”的主要途径在于“保存”。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在行动上很容易导致有害的结果,需要认真加以辨析。

在我看来,所谓“保存”,重点在“存”,实际针对的更多的应是那些在现实中已濒临灭亡又无法继续传承的民俗事项。它的做法应该是,调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把那些残存的活动内容全景式地采制下来,归类存档,最终是要为后人留下一份可资记忆的资料。这部分传统,从内容来看,从被记录保存的那一刻起,就同自己赖以存活的生命机制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相脱离,由动态转为静态,从而结束了生命流程。此种做法当然属于“保护”中一项措施,而且也自有其必要,不这样做将会对某些特定的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这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其对象和效用都是有限的。倘若任意扩大它的适用范围,将之视为“保护”的主要途径,甚至以此代替“保护”,那就不啻抓住芝麻丢了西瓜,而且必将累及无辜,使那些本来还有生力的民俗事项受到损害,从而事与愿违。

而“保护”,从根本上说,是针对对象生命系统生态整体的保养与呵护;它以“养”为目标,着眼于对象的生命活态,意在推动传统的延续与发展。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主攻方向。一个民俗事项,如果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那么它的消亡也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并不需要感到可惜和悲伤。(当然对此还是需要用科学手段作为资料加以保存和保留的)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将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的重要条件。但限于认识的偏颇,我们一般在审视传统保护的时候,对对象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常常缺乏足够的重视,疏于研究和挖掘;只是习惯性地将目光盯住那些濒临灭亡的对象,以为对它们的“保存”就是“保护”;即使对于那些目前尚具生命力仍在继续的传统,也仅以维持旧制原貌“保留”为满足。应该说,这种理解与“保护”的实质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认为,“保护”,实际上是人类面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危机所提出的一个拯救的“关键词”。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多样性,保护的手段、措施也不尽然一致,“保护”也就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里仅就其本质及其基本原则,略陈管见。

上述分析表明,关于“保护”的本质(即究竟要保护什么?),实际存在着两种思路。一种把对象视为单纯的静止的存在,把“保护”理解为对这种存在的具体保存和维护。这种认识,引出就地修补、异地转迁、圈隔固守、采集保存等常见措置,有些正在造成消极性后果。另一种,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的深入把握,将对象视为有生命的活态存在,认为“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和强化其内在生命,增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可视为这一认识的代表。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所谓“保护”,就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这里不仅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标——“生命力”,确定了保护的具体内容,而且特别强调要“确保”其实现,表现出真正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化建设高度的负责精神。这才是当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固本求生之道。

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六项原则需要注意:

其一,生命原则。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结构、能量和生命链,在这里蕴含着生命的全部秘密。因此,要确实维持和增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首先借助调研,探寻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即贯穿其中由特定民族精神(心理)凝铸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源头和根本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这应该成为整个“保护”的基础工程。只有这一点做好了,守住了对象的生命之本,其他的保护措施才可能是积极的,有效的。联合国规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之一,要求这一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历史中,能够作为一种手段,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对社会团体起到促进作用,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倘若不顾于此,舍弃对核心价值观这一灵魂的发掘与保护,也就等于从根上肢解了它的有机生命,文化也就不再是活的文化,所谓抢救和保护,也就会徒具形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贺学君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及操作规程
下一条: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