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叶舒宪]现代性与原始性
——符号建构现实与文化再生产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10-05 | 点击数:4972
 

  索绪尔作为符号分析的创始者,率先提出符号只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物,“能指”作为符号的物质形式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是在关系网中才获致意义。符号的意义是区别性的,不是由肯定的内容而是由否定的内容来界定的,意义取决于与其它符号的关系。法国社会学创始者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提出了“圣/俗”的区分概念框架,可以说将索绪尔的符号意义分析法活用到宗教研究中的范例。涂尔干精僻地解说了宗教思维是怎样将世界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的。

  我们已知的所有宗教信仰,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特征:它们假定了一种对所有事物的分类,真实的与理想的,人们凭藉这种分类将一切事物纳入两种范围或对立的群组,用来进行此种划分的两个区别术语很微妙地译作“俗”与“圣”(profane, sacre).

  根据索绪尔的原则,“圣”与“俗”这一对概念恰好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没有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意指的范围,因而也就失去独立存在的可能。正是借助此种截然的划分,所有的宗教都不同程度地给自己确认出与世俗世界相区别的特殊精神领域。涂尔干接着写道:

  这种区分把世界一分为二,其中的一个包含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则包括所有世俗的事物。宗教思维就由此而独具特色。信仰、神话、教义和传说要么就是神圣事物本质的表现或表现系统,要么就是它们彼此之关系或世俗事物之关系的表现。美德和神力则只属于前一领域。?这种宗教思维的惯用分类并不仅仅限于应用在神灵世界方面,而是拓展到了一切种类的事物。诸如一棵树,一块石头,一间房屋,一声鸟鸣,一阵微风,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圣”的,只要人们感觉它是圣的或认为它是圣的。在原始宗教的种种表现中,这种情形极为普遍,远比后世人为宗教的教堂范围的事物要常见得多。

  著名宗教史家艾利亚德,撰写了《圣与俗:宗教的本质》一书,把此种二元对立的区分范畴视为宗教现象的本质所在。该书侧重分析“圣/俗”划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体现,讨论作为神圣历史之讲述的神话,还揭示出许多当代人所做的事实际上是古代神圣仪式活动的翻版。这种洞察给今日流行的文化符号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用艾利亚德的话说:“那些认为自己不是宗教教徒的现代人仍然保持着许多被改装的神话和退化的仪式。”?如何从今天流行的却又是习焉不察的现代生活表现中看出原始性的遗存,这只是少数专业知识丰富,眼光独到的专家才能胜任的。艾利亚德在这方面早已确立了卓尔不群的地位。他不仅熟悉从史前信仰到现代宗教的极广泛的宗教思想史大背景,而且对诸如萨满教、禅宗这样一些地域性的特殊宗教现象也做过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的经验积累使他具有一种异中求同的穿透性眼光,对符号的再生产机制能够了若指掌。借助于《圣与俗》一书的揭示,我们可以意识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古今相通现象。

  第一,象新年聚会这样的事件,人们走入一所新房子,庆祝新的时间周期开始,这不过是古代的再生礼仪的一种还俗的形式。

  第二,电影院中仍在表现古老的母题;诸如英雄与妖怪交战,入社仪式性考验与格斗,以及天堂与地狱的经验,等等。

  第三,象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乌托邦运动与救赎少数人的末世论神话一脉相承。

  第四,裸体运动和性自由运动与人类堕落之前的天真状态的观念相联系,也可看作是一种对伊甸园状态的怀乡病。

  第五,精神分析是古代的入社仪式性考验以及同妖魔战斗的现代化翻版。

  根据这几个方面的古今对照,艾利亚德认为大多数人仍然坚信某种准宗教或退化的神话,即使那些自认为不信教的人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世俗之人也是宗教生物的后代(descendent of homo religiosus),他不可能抹去他自己的历史。这就是说,他的宗教祖先的行为使他成为今日这样的人。

  经过如此界定和示范的“圣/俗”对立范畴,在考察当代的文化再生产现象中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现代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均可被揭开摩登的伪装,上溯到历史上曾有过的宗教性神圣界域中去。人们观念中原本呈对立状态的“现代性”与“原始性”,经过这种历史深度透视,也就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通状态了。

  比如现代派艺术中的原始主义风潮,从19世纪的高更迷恋南太平洋塔西提岛民的古朴生活,到20世纪的毕加索醉心非洲假面造型的表现风格,如果不是从纯艺术的角度去看,而是从文化价值选择的角度去看,均可视为一种弃“俗”而返“圣”的精神取向。艺术家所要放弃的“俗”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化的现实社会,他们所要回返的“圣”就是以原始古朴为表现形式的伊甸乐园状态。塔西提岛和非洲土著只是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异质空间的代表,借助于这种逃离“俗”世生活而向往异质空间的精神企求,现代主义艺术的宗教维度便清晰地彰显出来了。

  若把“圣”看成原生的型态,“俗”是后来派生的型态,那么放弃世俗与追求神圣的志,向就可看作是某种归根返本的冲动,由此而引出“原型专向的思想”。例如植物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被理解为某一种“原植物(Urpflanze)”的变形之结果。1786年最初的“伊加利亚旅行”就是要在岛屿上寻找原植物。经验的世俗世界中多样性的现象可以还原为单一的原型或祖型。现实的现象世界猥杂而污秽,更加助长了归真返朴的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叶舒宪]文明危机论:现代性的人类学反思纲要
下一条: ·[叶舒宪]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
   相关链接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李欣然]童谣,游戏与操场: 艾欧纳·欧匹和彼得·欧匹的儿童民俗学研究
·[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丁庆旦]断裂的传统与现代性自救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梁其姿]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尹虎彬]回归实践主体的今日民俗学
·[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孟令法]“钱”的“诱惑”
·[杜国英]俄罗斯神话学派的神话理论及现代性思考·[周福岩]风俗衰微与现代性的伦理危机
·[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金丹妮]农村葬礼中的低俗化现象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