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中国故事”文化展示──留给世界奥林匹克的丰厚文化遗产
  作者:阚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9 | 点击数:4410
 

  从8月9日至9月17日,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东北部竖立着30顶名叫“祥云小屋”的白色帐篷,这就是“中国故事”文化展示区。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这里共接待观众近800万人次,其中最多一天接待观众48万人次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媒体称之为“奥运赛场外的文化盛宴”。事实表明:“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遵循了奥林匹克宪章关于体育运动与文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在限定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为奥运会、残奥会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达到了展示中华灿烂文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践诺人文奥运理念、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预期目的,取得圆满成功。

  首先,展示内容的选择。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各个方面。由于受展示场地条件和观众可能付出的有限的参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对中华五千年文化做全面的展示。因此,对展示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过充分研究论证提出的思路是,既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内“窥一斑见全豹”、通过一个侧面来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又能使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的观众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最终选择展示中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地优秀的民族、民俗、民间传统文化。这些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会说话”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到目前,列入国家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28项,根据展示条件,选择了其中的168项,同时辅之以各地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展示,内容丰富,内涵深邃,全景式地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脉。它展示的种类齐全,涉及列入国家名录的全部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广泛,共有28个省区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参加展示活动;民族文化众多,汉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藏族、苗族、朝鲜族等几十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习俗等都参加了展示,特别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联合申报成功的以蒙古族长调为主的马头琴、呼麦、长调艺术也进行了展示。

    “中国故事”可谓是浓郁民族文化风情、艳明地域特色风俗、奇特性别特征习俗等多元文化展示的大舞台。虽然在“中国故事”中展示的仅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凤毛麟角,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的真实写照。

  其次,展示方式的确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既不同于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展览,也不同于电影和剧场演出。它强调现场性,有100多位艺术大师在现场表演和制作。它强调参与性,观众可以参加表演,可以在艺人的指导下,学习抖空竹、学习剪纸、为正在制作的景泰蓝艺术品“点蓝”……;既可以在幕前看到皮影戏的演出,又可以到幕后了解皮影戏的“演技”并动手尝试“表演”;既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又可以看到它的制作过程。这种“讲故事”的展示方式,实现了观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零距离接触,拉近了人们与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调动了观众参与的欲望。

    在这里,观众不是被动地、盲目地接受,而是亲身参与,成为了展示的主体,在参与中细细品味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分享快乐,感受其中的奥妙,引发浓厚的兴趣。国际奥委会观察员为景泰蓝制作工艺、为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等而惊叹,儿童观众在观看木偶戏的表演时长时间开怀大笑……生动、真实、零距离以及从中华文化的细节入手进行展示,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这就是“中国故事”文化活动展示方式产生的魅力,这也是“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再次,展示地点的锁定。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展示区原设计是一片空旷而寂寞的休闲绿地。负责组织北京奥运会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大胆地提出了在这片绿地上进行中国文化展示的创意,让这片绿地活起来、动起来。实践证明,这个创意是正确的。在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南部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比赛期间同时容纳观众10万多人。这里是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东北部设“中国故事”文化展示区,观看比赛的观众可以在比赛前或比赛结束来这里参观。

    这样,“鸟巢”、“水立方”等场馆因“中国故事”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国故事”也借助“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魅力”聚集了人气。“中国故事”文化展示专门安排在奥运会比赛期间的8月9日至23日和残奥会比赛期间的9月7日至16日。这些都使体育比赛与文化展示有机地溶为一体。同时,每天还免费发放参观券,让北京市民分享奥运的成果。“中国故事”文化展示还与设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西北部的赞助商的商业展示相得益彰。

  第四,组织方式的优势。“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是由北京奥组委、文化部共同主办,各省区市的文化部门承办的。北京奥组委是筹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专门机构,熟悉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的规则和相关的国际惯例,与国际奥委会、残奥委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工作关系。文化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文化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共同主办,可以组织和调动全国的文化资源,便于协调各方。

    各省区市对“中国故事”文化展示工作高度重视,主管文化工作的省级领导同志和文化厅局的领导同志都来到“中国故事”文化展区检查指导本省“祥云小屋”的展示工作。各省区市“祥云小屋”工作团队根据“中国故事”文化展示工作核心团队的整体创意,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状况出发,精心选择展出的内容,认真开展布展工作,在整个展示过程中,认真接待和服务观众,热情讲解和悉心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组织这样规模、内容的文化展示,在世界奥运史上是第一次,显示了我们的制度优势。

  第五,别具特色的宣传推广活动。为了使“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广而告之”,让社会广泛了解这一文化项目,“中国故事”文化展示工作核心团队整体设计和精心实施了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专门为“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制作的主题歌《中国看见》于7月9日发布,7月13日和9月5日分别举行了具有文化特色的新闻发布会,8月3日举行了由全体600多名团队工作人员参加的出征仪式。在预热阶段和奥运会期间,分批邀请著名的文化大师、影星歌星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余秋雨、成龙、白岩松等参观、对话。

    在残奥会期间,“中国故事”运行团队携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于9月7日至9月16日开展“中国故事”大师对话。每天一位学者,每日一个话题,展现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阐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对这些活动媒体都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极大地提高这一文化展示项目“品牌”的知名度。为记录和珍藏这一活动的全过程,还专门制作了共10集的纪录片,编辑出版了记载“中国故事”背后的故事的书籍。

  100多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程,不仅是一部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顾拜旦曾说过:“体育是文化的手段,艺术应与体育同行。”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也说过,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如果没有将文化纳入,那是不完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期望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不仅仅是一场高质量的体育盛会,还将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舞台。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已经完美落幕,“中国故事”也在依恋中说“再见”了。回顾“中国故事”文化展示的工作,我们切身地感受到,通过奥运会、残奥会,中国文化以华丽姿态展现了它作为世界力量的风采,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增进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高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北京奥运文化留给世界奥林匹克的丰厚遗产将永存。

( 阚珂: 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8年09月19日16: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遗”专家看温州民俗
下一条: ·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明年1月生效
   相关链接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徐金龙 白玉帅]“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哪吒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刘大先]重建集体性·中国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与艺术创新研讨会实录
·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在沈启动·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启动仪式暨汇报展演
·新时代中国故事创作高级研修班开班·[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
·[施爱东]深入民间,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在非遗传承中讲述中国故事
·为中国的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欢乐春节”:用文化语汇讲好中国故事
·董晓萍:跨文化的“天鹅”:敦煌学与中国故事学·[徐新建]展现“中国故事”的多民族魅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