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亚细亚民俗研究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4-21 | 点击数:9958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以下简称《宣言》)。这一《宣言》首次将保护和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升到国际社会应接受的基本伦理准则高度;强调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指出各社会群体和社会均有创造、传播自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基本权利。这一《宣言》和与《宣言》相关的“行动计划要点”的发表,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文化界对文化多样性、现代文明与“文化冲突”的普遍关注。

  谈到“文化冲突”,大家自然想到1993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zations?”)和之后在此基础上写作的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1996)。在这里“文明的冲突”是作者对冷战后新的国际局势的判断与概括。如果说这是在政治经济层面上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深刻思考,那么当《宣言》发表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的讲话则是在“文明冲突论”的背景下,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做了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层面的思考。他在讲话中说:“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有人也许看到了文化间的冲突。当此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召开第31届大会,今天在掌声中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由此重申了这样的信念:文化间的对话是和平的最佳保证,从而彻底否定了各文化和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观点。”很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宣言》试图通过强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缓解或消弥现今世界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文明冲突,企图创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    在亨廷顿的理论中,“文明冲突”是一个政治的概念。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九一一”恐怖事件和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也许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做了最好的注释。说明当今世界的局体现出的既是政治冲突,又是文明冲突。所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经提出,在世界学术界引起激烈地争论;同样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学者们也不甘寂寞,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但无论怎样的争论,这样的共识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文化多样性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确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讲,《宣言》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因为《宣言》把文化看作是“某个社会和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它包括了除文学艺术之外的“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宣言》还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并把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升到“道德律令”的高度,与人权、自由和尊严相联系,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对少数族群和土著居民权利的承诺;保护、改善和传承那些记录着人类经验和理想的一切形式的文化遗产,以便促进多种多样的创造力,鼓励文化间的真正对话。《宣言》特别强调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存在着失衡现象,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必须加强国际协作和团结,以使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建立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能够生存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宣言》的这些原则和内容完全符合民俗学研究的疆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宣言》的发表不仅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在客观上提升了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因为民俗学就是研究民间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学问。贯彻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开展跨国界的比较民俗学研究,是摆在各国民俗学者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1996年成立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在它建立之初就放眼于亚细亚各国和地区多元的民俗文化。尊重亚细亚各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在自己的学术实践中,联系各国和地区的学者,研究和交流各自的学术成果,促进亚细亚民俗研究的发展。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亚细亚民俗文化多样性是各国学者研究民俗文化的基础,学会尊重各国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多元文化。凡参加研讨的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向。学者们虽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但他们的研究方向无疑是多元文化的一个侧面。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成立9年来,召开了8次国际学术大会,这些会议是在会员国之间轮流召开的,每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同样体现了亚细亚民俗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如在韩国召开的多次会议,以马和动物文化、背架文化、媏午节文化、节日文化为议题;在蒙古国召开的会议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为议题;在日本召开的会议以民俗文化研究与环境保护为议题;这次在越南召开的会议以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为议题等等。每次国际学术大会,各国学者都是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结合本国的实际,从文献和田野作业方面选题和撰写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大会结束之后各国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充分体现了亚细亚各国学者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探讨,体现了各国学者共同协作,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试论盘古神话
下一条: ·[陶立璠]保护古镇古村 传承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陶立璠 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6辑)·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