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那仁满都拉: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传承人
  作者:王景林、洪文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4-17 | 点击数:4230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9日电(王景林、洪文庆)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养畜牧嘎查老人那仁满都拉日前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会,并以蒙古族安代舞入选民间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库伦旗是中国安代之乡,而养畜牧嘎查正是安代发祥传承基地,那仁满都拉就出生在这个嘎查,丰厚的文化积淀让他从小就对安代耳熟能详。老人今年62岁,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人。过去乡亲们每逢年节、集会、喜庆或招待远方客人,经常通宵达旦地唱安代、跳安代。

    在这里有一位现已逝去的安代艺人叫额尔敦巴拉,参加过1965年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北京天安门与毛主席握过手。受这位安代艺人的影响,从小那仁满都拉就喜欢安代,从此再没离开过安代。小学、初中时他一直坚持跳安代,并通过博取众家之长,拜名师学习安代,艺术精进。上高中时,他被旗里文艺宣传队看中,以特殊人才调入宣传队,担任安代演员、创作员,参与了广场安代千人演出。

  高中毕业后,那仁满都拉回村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看到家乡人对安代艺术醉心投入,经上级批准,由他担任导演组建了一支业余乌兰牧骑演出队,每逢周六晚上,就组织当地群众自发地跳起安代。

  “我对安代非常着迷,只要能发现有好的曲目,能创造出好的安代动作,不管有多大困难,都会去努力钻研。”那仁满都拉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使安代艺术受到人民群众喜爱。

  安代热烈欢腾的歌声,节奏强烈的踏地舞步,翻飞飘荡的彩巾,使跳舞者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参加人越来越多。有时多达成百上千人,大圈变成若干小圈,豪放的歌声远传十余里。

  业余乌兰牧骑的活跃演出受到了原哲里木盟文化部门的关注,1979年,那仁满都拉及他的团队被调到盟里接收了三个月的专业训练。之后,参加了全省(原属吉林省)的农村群众业余文艺汇演,结果,他们表演的安代《万岁人民》荣获一等奖。而后,1984年,安代队又在全旗举办的农村牧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1996年,为迎接文化部对库伦旗安代之乡的评定,那仁满都拉在养畜牧分会场参与编排了安代表演,使其顺利通过了验收。1998年,库伦旗第一届安代艺术节上,由那仁满都拉排练的安代舞表演再现了辉煌。

  那仁满都拉从事安代传承5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作品。近年来,他正不断收集整理安代曲目和唱词,并把精典曲目《欢庆丰收》《万岁安代》《万岁人民》等进行系统归纳。同时,他还撰写了理论文章《安代及发展概况》,填补了安代理论的一项空白。谈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的传承,那仁满都拉希望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安代能有更大的发展。当他得知今年库伦旗将隆重举办第三届安代艺术节时,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久久不能平息的笑容。

  安代舞是蒙古族集体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也由三四个发展到二十多个。现在,安代舞更广泛地流行于民间。

信息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文章来源:新浪赤峰 2008-4-10

上一条: ·说唱世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
下一条: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