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面临危机急待抢救和保护
  作者:杜金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4 | 点击数:12587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全省世居少数民族有苗、侗、布衣、水、土家、彝、仡佬、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8%。千百年来,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养育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其繁衍过程中,孕育并保持着丰厚的传承文化和传承文明。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艺术,与民族服饰、语言、风俗等,一齐融入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贵州世居少数传统民居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倘若不进行抢救和保护,将给中华文化带来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贵州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有着鲜活的建筑艺术和特色,它记录着融入中华大家庭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企盼,也记载着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的家园梦。

      (一) 苗族传统民居。

      苗族,源于古代的“九黎”“三苗”和“南蛮”。贵州苗族主要居住和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和贵阳地区。绝大多数居住在山区, 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木质楼房,木质本皮或小青瓦盖顶,木柱作柱,木枋为梁,木板为壁,因房屋一边建于高地或水边,而另一边临空而建,其下以柱支撑,成“吊脚”样式。所以俗称“吊脚楼”。苗族民居造型别致精美,与美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二)侗族传统民居。侗族自称“甘”,源于古代“百越”族系,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分“北侗”“南侗”两部分。两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民居与当地汉族  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  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南侗地区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几乎都建干栏式吊脚楼。楼下作猪圈,楼上起居室。不少侗族民居以杉为柱,杉板为壁,沙皮为瓦。极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南侗民居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鼓楼建于侗寨活动中心,造型别致,是侗寨特有的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木质寨门或似牌楼、凉亭、长廊、花桥,虽然不是民居,却是以民居为主要载体的侗寨不可缺少的。

      (三)布依族传统民居。布依族一般认为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在族源上与壮族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贵州布衣族最多,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贵阳、安顺等地。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居住,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吊脚楼楼地圈牲口,堆杂物, 楼上住人。花溪、龙里、平坝、镇宁等地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衣山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

      (四)土家族传统民居。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即本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重庆、四川毗连地带。贵州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以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土家一般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五)水族传统民居。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有其特有的文字,称为“水书”,在贵州主要分布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民居一般为干栏式建筑。.木楼为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 之间用穿枋组成网络。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水族民居内部一般分为三层,楼板以下为“地层”顶棚以下为楼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地层一般为牲畜圈及杂物间,楼层主要是储藏层,中间层为住宅的空间。以三开间而论,明间为堂屋,其余次间为卧室,并在次间中的一间设置火塘。水族民居具有简洁明快,自由豪放的风格。单体建筑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院落组合,这就使建筑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在水族民居中,一般都是四排三间或三间搭两厦的构成为基础,通过开间的增减和剖面富于弹性的变化来形成的。这样的建筑在空间功能的处理上,完全得到自由,充分体现了水族民居的优越性。

      (六)彝族传统民居。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在我省主要分布在六盘水、毕节地区。彝族多居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为分散。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说来,彝族民居可以分为瓦房、土掌房、散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居室内,正房为堂屋,左侧有常年不息的火堂,俗称“锅庄”,正房两侧房间为卧室。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圈。

      (七)仡佬族传统民居。仡佬族是贵州历史上最悠久的土著民族,是我国古代濮和僚的后裔,现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多数分布在我省的黔西南、黔南、黔西北、黔东北和黔北地区。居住在黔中地区的仡佬族,其民居与附近的布衣族和汉族“屯堡人”大同小异。房屋多为石头建筑。石头奠基、石块砌墙、石板盖顶,房屋内部构架为木结构。居住在黔西北的仡佬族,房屋多为木结构、茅草土坯房,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尾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带状结,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居住黔东北一带的仡佬族,酷爱建干栏式“翘角楼”。正房三榀三间,明间有一“吞口”,正屋一侧加建厢房,厢房都是两层,多为吊脚楼。居住在黔北一带的仡佬族民居,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篾条墙,粉刷白灰,清爽明快。

      (八)瑶族传统民居。瑶族是有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形成的民族,有红瑶、花瑶、盘瑶等390种之称。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江西六省区。贵州瑶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地区。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8-7-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泸沽湖:16年旅游开发的是与非
下一条: ·“格萨尔千幅唐卡”迎奥运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
·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