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民间的底气:《追梦人》(纪录片)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4 | 点击数:5831
 

  
 
  片名:《追梦人》(纪录片)

  出品:辽宁抚顺电视台

  时间:2007年

  片长:18分钟

 

  有时候,我们想象一个文化事业,往往有意无意地把某些方面美化了,在一种浮皮潦草的言说中,遮蔽了那些从事这样事业的人的真切感受与体验。袁林和他的满族秧歌队的故事,就是这样。满族秧歌大致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普遍,最具生命力的舞蹈形式之一。从1991年起,袁林就开始用搞建筑赚来的钱投资秧歌队,训练演员,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吃住在他家。

  袁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中,被辽宁省抚顺市命名为满族秧歌传承人。而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他就投身其中,乐此不疲了。1994年沈阳国际秧歌节上,袁林获得了他一生最值得回忆的荣誉,那一年他43岁。此后,他组建的秧歌队由于只投入不产出,几起几落,他家80多万元的资金也逐渐消耗殆尽。袁林为此遭遇数次婚姻危机,不过这些似乎都没有打击到他的痴心和干劲。

  2004年,一个叫霍晶的女人走入袁林的生活。在志同道合的努力下,两个人终于使秧歌队渡过了最大的难关。现在袁林是抚顺八旗风满族艺术团团长,这个团的前身就是他原先的抚顺市虎矿满族秧歌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最近几年成为文化热门,因为人们都意识到那些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了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文化菁华,是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现代生活中保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精神层次,所依靠的也多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和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但是,讨论归讨论,各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从公共到个体的举措终究要落到实处的,也就是传承人及其特定的生存空间。袁林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个案。

  在多年的创作和演出中,袁林实际上取得了许多名誉和成绩。但是,这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反而屡次面临财政危机。霍晶有时候为秧歌队的财务问题焦虑,袁林则以一个满族男人的幽默感化解掉,说,这就是个人的爱好,就好比有的人爱打麻将一样。

  2007年,袁林的秧歌队获得了沈阳世博园的第一次演出商业合同,表演了两个月,得到了一些收入。虽然对于庞大的开支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是毕竟看到了一点希望。以后的路是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没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追梦人》毫无修饰地展示了一个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日常状态:他的艰辛、坚持、愁闷和快乐。片子本身没有解释或者暗示任何东西,就像一个无所用心的半成品。不过,倒是给人一种亲和力。也许,那些民间文化事业,追根溯源都是像袁林那样的普通人发自内心的爱好和追求,无关乎官方或者知识精英的立场与考虑。

  在那种自发甚至有些盲目的活动中,却透露着一种真正粗砺的生气:它不在乎有没有权威的认定,只相信传承的纯粹;它不考虑商业化是否有不良的后果,只是在实践中使即将凋零的事物在夹缝中生存;它不会有更高的追求,只是热爱与投入。可能,这就是民间的底气。

(本片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7-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宁静的退场:《最后的山神》(纪录片)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
·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
·[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