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一种课堂文化传承的探索:让下一代会喊山歌
  作者:本报记者 肖静芳 罗一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4 | 点击数:5996
 

   “枣子开花哟细萌萌,葛藤开花哟扯大棚,桃花李花乖又乖,荷花菊花香喷喷,我爱家乡的映山红。”走进青山绿水环绕的长阳县榔坪镇乐园中学、秀峰桥小学的校园,来客有机会听见高亢嘹亮、婉转亲切的长阳山歌,令人顿有“耳暂明”的感觉。

  长阳有“三件宝”:山歌、南曲、跳丧舞。南曲乃古调,跳丧舞跳于老人去世之时,都不易学,只有山歌不受场合、曲牌限制,最具可学性,因此它率先进入了传承人的视野,也进入了当地学校课堂。

  “山歌之乡”的摸索

  榔坪镇乐园乡是长阳的“山歌之乡”,长阳摸索“山歌进课堂”的示范点,就从乐园开始。

  1998年,长阳县文化局提出“让乐园的下一代都会喊山歌”项目。1999年春,农民山歌手马协菊被请到学校里,小学五、六年级7个班和初中3个年级18个班每周开设一节山歌课,每人每学期学唱5首山歌。山歌在校园里的传唱,自此延续下来。

  与音乐课不同,山歌没有音乐书上所规定的曲目,也没有曲谱,有的甚至连歌词也不确定,该怎么进行教学呢?

  乐园中学的老师介绍说,山歌的教唱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请农村的老歌手到学校面向学生教唱,教师协助,一般是老师喊一句,学生学喊一句,一句一句地学;二是学校音乐教师从老歌手那里录制山歌,然后用录音机向学生传唱;三是请山歌手先教学校教师。2004年,学校请山歌手秦道菊到校教老师们学习“穿号子”、“一声号”、“扬歌”等曲牌的山歌,让教师人人会喊3至5首山歌,同时培养了一批会喊会教山歌的教学人员。

  2002年,长阳县委、县政府启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项目,“乐园山歌”列为“清江传统文化生态保护项目”,并正式建立了“乐园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为“山歌进课堂”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人、财、物保障。

  迄今,先后有“土家歌王”马协菊、覃洪翠、李道翠、姜翠云、秦道菊、尹国菊到校教唱山歌;长阳县民宗局的同志两次到学校指导,支持经费5000元。

  山歌是乐园人的幸福

  让乐园师生传习山歌,不只是一种认知、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作为一个乐园人的幸福感,提升人生乐趣的过程。

  从2004年起,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时机,山歌在校园的发展开始不止停留于传唱的阶段,而进入了搜集整理、开发的更高层次。

  学唱山歌的学生都领到了学校编制的一份“乐园山歌搜集表”,内容包括:一、访问民间山歌手,听其喊山歌,讲述山歌的故事;二、山歌名人追踪,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了解山歌会、山歌手、土家歌王等;三、通过上网搜集图片、资料,了解山歌的发展和在海内外的影响。

  几年来,乐园山歌教学进入了规范化运作,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对山歌进行了包括歌词、曲谱、山歌名人、图片等资料在内的梳理,还做了学习笔记,真实地记录了学习山歌的感受。

  据学校的统计,他们共采访山歌手17人,搜集一声子、两声子、阳雀调、绣花调等山歌186首,初步整理出两本山歌资料集。

  喜悦与困惑

  如果把这几年乐园中小学因唱山歌而走上舞台并获奖的情况做一罗列,那将是长长的一串。

  毫无疑问的是,学生们在一次次山歌表演后赢得的掌声和赞誉,让他们越发感受到山歌的魅力和价值,喜爱上山歌的学生越来越多。

  有了兴趣必然激发创造。有的学生在摸清了山歌结构、修辞的基本规律后,开始通过改旧词填新词进行简单的创作。这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家乡乐园(哟)真神奇,合作医疗发呀发祥地,山歌之乡(哟)喜事多,蕃茄广椒皱皮木瓜哟,我爱神奇的乐园歌。

  但是,在开发这门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课程时,乐园人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山歌看似简单,实际调子高、弯弯多,与校园歌曲差别很大,农村的山歌手大多也只能“喊一嗓子”,不懂曲谱,学校里能记谱的教师也非常有限。因此,山歌教学要想跳出“喊一遍”的局面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深入指导,否则,喊是喊了,但真正懂山歌的却很少。

  其次,山歌作为民族文化生态项目,要保护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是几所学校很难担当的。邀请老艺人到学校,而且是前赴后继不断有人来,解决他们的食宿,给予一定的工资,这需要资金、人员、时间、设备等各方面的保障,对于山区的学校而言,无疑是困难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7-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传承,让民俗精粹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陈泳超:《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筹备会暨 “民间游戏进课堂课程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王洁]“海门山歌”研究现状及展望·[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
·国家级非遗项目朝鲜族农乐舞进入中国民俗学课堂·乡野天籁——“白茆山歌”北京高校行
·[姚紫薇]吴文化视野下白茆山歌的民俗文化特质·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 》
·中国民俗教学走进武汉课堂 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
·[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覃鉴淇]广西平果县凤梧镇山歌初探
·朱刚:《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非遗课堂将设“督学”把关质量
·[戚晓萍]“阿欧怜儿”山歌的地景书写与文化认同·[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
·第三届白茆山歌艺术节暨“白茆山歌与民俗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通知·南康“古文”吸收本土曲调 道出千年民俗往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