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作者:施爱东 刘丹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19 | 点击数:412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施爱东  刘丹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  清华大学
摘  要:从新石器晚期到殷商再到晚清,龙的造型一直在“兽形龙”与“蛇形龙”两种原型之间摇摆渐变。自汉至唐,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流行兽形龙,唐代逐渐转向以蛇形龙为主。宋代以降,基本确定了“三停九似”的龙纹模式,兽形龙退出市场。元代开始,由于统治者对龙纹的管控和垄断,五爪龙开始出现,龙纹造型作为皇权政治进入程式化制作阶段,龙纹越来越繁复,最终走向衰落。封建王朝落幕之后,龙纹回归民间,重焕生机,龙的多变属性及其文化包容性使得龙纹再次获得多样性生长。
关键词:兽形龙;蛇形龙;龙文化;龙纹;三停九似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下一条: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相关链接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关志和 Ms Kate, Kwan Chi Wo 关伟铭]世纪疫情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澳门“鱼行醉龙节”的影响与挑战
·[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为何说上海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故乡 ——田兆元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年华讲座上的演讲
·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梅联华:“二月二”源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张勃]驱云驾雾祥龙来
·[刘锡诚]龙的风波说明了什么·如何让传统节日重新红火
·[贾平凹]今年是龙年·施立学:三角龙湾等地名源自伏羲龙文化
·学术研究是自戴脚镣的体力活·[过伟]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黄凤兰]舞龙文化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