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暨“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结项报告会在山西省万荣县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博物馆、上海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共同举办的形式。

万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军主持了开幕式,万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清中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分别致辞。冯清中部长代表万荣县委、县政府对参会的学者表示欢迎,对后土文化项目的顺利完成表示祝贺,并介绍了万荣县在弘扬传统文化、支持后土文化研究方面的举措。王加华副院长对“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课题结项表示祝贺,并认为课题成果将大大推动后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后,课题首席专家叶涛教授主持了7位子课题负责人与2位地方学者的发言。子课题之一“中华后土文化研究综述”收录论文51篇,负责人刘晨副研究员在发言中分析了汉武帝立后土祠于汾阴的信仰源流,认为其行为背后受到太一信仰、政治规划等复合因素影响。“中华后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整理史料80多万字,负责人任雅萱副教授解析了后土史料中的经史典籍、宗教文献、买地券、地方志等文献特点,分析了不同书写传统的相互影响。“中华后土文化图像艺术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马梦莹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的报告,基于该卷收录的宋代至清代150余幅后土相关图像,论述了考证图像中人物身份的多种依据,并对部分个案展开反思。“中华后土文化文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负责人李梦博士论证了后土形象“千面一神”的特色,根据有韵无韵、是否实用、处于审美还是仪式语境的差别,后土文学形象呈现出本质差别。“万荣后土祠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姜波教授展示了其团队调研的壁画、砖雕、琉璃等万荣后土祠建筑精粹,对献殿壁画的透视技法、人物表现手法等突出之处作了精彩解读,详细阐述了万荣后土祠的历史价值。“万荣后土文化调查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郭俊红副教授及其团队多次在万荣县展开田野作业,调查范围覆盖了12个乡镇50个村庄的67座娘娘庙。她通过对万荣县娘娘庙主要祭祀仪式“拔花”的考察,得出结论:“花”不仅是人神沟通媒介,更是人类生命历程的象征,这是万荣民众对信仰礼仪的独特理解。“中华后土文化宫庙概览”子课题负责人刁统菊教授基于课题组对后土文化的调查,论述了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总结后土宫庙具有“两个中心与零星分布”的特点,其中以万荣后土祠为中心的晋陕豫后土信仰圈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万荣本土学者薛勇勤、陆峰波也分别围绕后土祠的时代价值、祭祀仪式的不同议题,阐释了后土文化的悠久与精深。
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对“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课题组结项成果予以高度肯定,对论坛报告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点评。最后,万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清中总结发言,认为“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课题结项,开启了后土研究与后土文化弘扬的新篇章。
叶涛教授表示,此次结项会是课题组对后土文化和万荣后土祠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同时也是深度研究中华后土文化的开端,后续还将持续展开对于后土文化学术研究与宣传活动。
山东大学和万荣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教授领衔主持。这一课题结项成果目前共有7本8册,近三百万字,1000余幅图片。该项目系统梳理了20世纪以来后土文化研究成果,全面搜集后土历史文献、文学文本资料,并以万荣后土祠为中心,完成对庙宇建筑及民俗仪式的深度调研,详细考察了全国和海外具有代表性的后土宫庙与后土文化辐射地区。

5月6日晚间,中共万荣县委书记李永辉与参会的专家学者就万荣后土文化的传承、传播等进行了专题座谈。
本次论坛由中共万荣县委、万荣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