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
  作者:蒂莫西·坦盖利尼   译者:李扬 乔英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4-26 | 点击数:10846
 

摘   要:民俗学者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数字革命已经席卷了民俗学领域可资研究的材料数量大大增加。为了顺应这些变化,民俗学者必须发展出相应的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存储、检索、展示和解释这些材料。将计算机方法用于传统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这一领域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指出了计算民俗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初步方法以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词:计算民俗学;档案;研究方法;学科未来;数字人文学科


  从本质上说,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但有些模型很有用。

  ——博克斯(George E.P.Box)

  01  引言:走向计算民俗学

  19世纪丹麦民俗搜集者克里斯滕森(Evald Tang Kristensen)在庞大的四卷本回忆录《回忆与经历》(Memories and Experiences)的最后一段写道:“各方的人都提出要求,认为我应该给这个作品做一个姓名索引,这当然是可取的……但谁能发布和印刷它呢?我不能。”这段结尾的抱怨,显然是在一时心力交瘁的情况下写出的,这段话比人们乍看之下可能想象到的更有深意。通过这段简短的话,克里斯滕森无意间提出了关于民俗搜集、归档、分类和编制索引方法的问题,以及民俗学出版市场转变的问题(即使在20世纪初)。如果他的思考里能包含对民俗的分析以及如何更好地呈现这些搜集和分析工作的结果,他就会为自己奉献了一生、用1680页回忆录记录的民俗领域,构建一个偶然所得但却直抵根基的命题。

  通过这段简短的抱怨,他帮助我们描绘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民俗学面临的四个主要挑战(尽管这并非他的想法),随着我们进入“算法”时代,这些挑战变得更加紧迫,也正是这些挑战为计算民俗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广义角度思考,这四个挑战是:(1)搜集和归档;(2)编制索引和分类;(3)可视化和导航浏览;(4)分析。克里斯滕森应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些类别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构成的,而且对民俗学来说,整体的而非原子论的方法是该领域的必要基础。当然,正如克里斯滕森的抱怨所清楚表明的,自该学科成立以来这些挑战就一直存在;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挑战显然变得更加迫近,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民俗研究的原生数字资源的增殖,还可能有从静态领域释放的旧资源的增殖,包括手写档案、印刷集和其他“离线”收藏。

  正如电视节目《囤积者》(Hoarders)教给我们的,一个人拥有的东西越多,找东西就变得越困难。如果克里斯滕森满足于从自己周围的一小群人中搜集几十个或者几百个故事,或许像他的导师格伦特维(Svend Grundtvig)建议的那样将搜集范围限制在民歌和童话,从他的收集中查找资料就不会特别困难,他的回忆录篇幅也会短得多。但他的搜集工作跨越了半个世纪,包含了来自丹麦大部分地区几千人的成千上万个故事,这在很多方面都预示着,在互联网这个动态复杂的信息资源领域中,谁抓住了该领域的关键,即最好的索引系统,谁就能够准确并迅速地查找资料。

  在1999年9月一个雨天的午后,当我第一次读到克里斯滕森的抱怨时,我认为给《回忆与经历》制作一个电子索引,对于我在哥本哈根大学的民俗学方法论研讨课上教的那群研究生来说,将是一个不错的挑战。但是随着这个小组开始工作,事情变得没完没了,成了“要是你给老鼠吃一块饼干”故事一样的游戏。也许这个版本的故事可以说成是“要是你给老鼠一本无索引回忆录”,最后故事的结尾是老鼠不出所料地索要另一本无索引回忆录。随之而来的,是需要超级计算机,几TB的存储空间,一个高速数字扫描仪和一群可怜的来自雅虎的工程师们!

  虽然克里斯滕森只提出了编制回忆录中所涉人名索引的挑战,但我的学生承认,即使是这个简单的任务也非常棘手。在第一章或第二章之后,人名的复杂就开始导致瘫痪,不仅因为很多人有相同或相似的名字(丹麦命名习惯的结果),也因为他们充当了不同时期的许多角色。同样,地点和日期也像人名一样经常被提及,应将它们也编入索引的需求变得愈发明确。更加复杂的是,克里斯滕森继续指出除了回忆录外,他收集作品的其他方面也应进行索引编制——他的田野搜集旅行、田野搜集材料、作品编辑、出版工作和信件等。所以,一个资源的索引必然需要其他资源的索引。

  最终,我们意识到,提出回忆录索引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提出整个收集的索引。但即便是那个看似简单明了的任务也面临一个问题:什么构成了这个收集?目前这一收集是如何组织的?这些资源位于何处?制作电子索引会为研究带来什么好处?它也引发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索引的含义是什么?比如,如何为田野搜集旅行编制索引?最初为《回忆与经历》编制索引的合理目标,却引发了一系列理论性的讨论,结果最终也没有编成回忆录索引,我原本设想,这个练习对我那些优秀的学生来说最多只需几个星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葛婷]观念与方法:郧西县孝歌手抄本调查研究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专题]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中国最初录音”,韵起独行之采风,“回归”于声音生长之地·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
·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
·[圆桌会议]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分享会] 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郭翠潇]计算民俗学·[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