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联办会议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联办会议

“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作者:杨玉蝶 李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4-21 | 点击数:15546
 

   2022年4月17日,“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暨“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报告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万荣县的后土文化爱好者参与了本次会议。

  脽上土,黄河水,河东盐,养育了远古中国,肇始了华夏文明。后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根脉。后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土地崇拜,对于后土的崇祀,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生死观和价值观。万荣后土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万荣县是中华后土文化的核心传承区,在中华后土文化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东大学和万荣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教授领衔主持,该课题将对20世纪以来后土文化研究成果予以全面总结,对后土文化传统文献资料予以系统搜集整理,还将对后土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区——山西省万荣县,以及国内外在传播后土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宫庙进行调研,以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中华后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全貌。

  4月17日下午的论坛,万荣县副县长王军主持了开幕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山东大学历来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深入研究,叶涛教授课题组所承担的后土文化研究项目,就是在履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他希望课题组能够发扬严谨谦虚的优良学风,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论坛专家发言环节,专家们分别从传统意义与现实价值两个维度来谈后土文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指出,中国有关土地的信仰发轫非常早,《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中华后土文化乃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柢,开展后土文化的研究和资料整理,与国家与民族休戚相关,后土研究价值非凡,意义深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泳超认为,后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丰富多样的形态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如先秦时期的后土据说是由共工之子勾龙充任,则理应具有男性特质;但当它代表地而与天相对应之后,出现了后土娘娘这样的人格神。后土这样一个充满历史信息和民族感情的文化符码,应该得到深入的发掘和认知,并使之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再现光芒。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教授认为,加强后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追根寻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增强对土地的敬畏热爱之情,可以强化对于生态保护的责任感,还有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志鸿研究员强调“民间社会”是后土信仰存在的最为广阔的空间,应特别重视后土信仰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李志鸿认为后土信仰不仅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还与众多民间信仰神明相互转化,在民间社会亦与民众的内丹修行、医药养生休戚相关。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则认为后土作为出现在上古神话中的古老神祇,后土信仰至今在民间社会仍有广大生存空间。后土信仰作为中华文化基本底色,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中,展开对后土文化的研究既有学术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指出,后土祠系根祖所在,保护好后土祠,活化后土文物,挖掘后土文化,传承后土传统,就是对民族文化复兴大业的践行,就是民族文化复兴任务的落实,就是对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在万荣县政府部门领导及当地学者发言环节,万荣县委党校黄黎阳提出万荣县后土文化的开发要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紧密联系起来,要与乡村振兴战略联系起来。文化和旅游局郭学功表示要让古老的后土文化绽放崭新的时代光芒,就需要把后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在一起,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传承。万荣“后土祭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潘新杰分享了后土文化对个人的重要影响,介绍了花馍祭品等独特民俗,还提到近年来台湾同胞多到后土祠祭拜,丰富了后土祭祀内容,增加了两岸文化交流。

  论坛后半段是“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报告会。

  在课题首席专家叶涛教授主持下,六位子课题负责人依序陈述本组中期成果及学术发现。该课题自2021年11月启动以来,课题组全体师生围绕后土文化,搜集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在受疫情影响的特殊环境下,对万荣后土文化进行了初步的田野调研,目前已经形成了中期成果六卷八册,预计最终成果将达280万字。在报告会上,“中华后土文化研究综述”子课题负责人刘晨副研究员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外后土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论著情况,并对后土文化研究历史与现状予以评述。“中华后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负责人任雅萱副教授介绍史料卷目前搜集文献已达65万余字,共有条目1548条,内容主要包括正史资料、地方志以及宗教文献三种。“中华后土文化文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负责人李梦博士,介绍了文学史料中后土形象及其发展变化。“中华后土文化宫庙概览”子课题负责人刁统菊教授根据已有成果,指出后土祠庙曾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后土文化的影响所及遍布华人所在的世界各地,“有华人之处便有后土”。“万荣后土祠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姜波教授介绍了对于万荣后土祠建筑文化的初步调研情况。“万荣后土文化调查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郭俊红副教授则介绍了其团队前往万荣县开展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六个子课题分卷清晰,史料详实,在以后土文化为核心、以后土信仰为根基的前提下,打破了传统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研究的固化壁垒,为后土研究开拓出多元化的视域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施爱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唐志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加华等应邀担任评议专家。诸位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指出了该项目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可行的宝贵建议。郑岩教授建议应补充环境与自然科学相关的研究,进而凸显出多学科交织的优势,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以期有所斩获。郑岩教授特别强调对于后土相关的图像资料展开专业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并从图像学的视角对这些资料加以利用。王加华教授亦认为应从图象史的角度对后土信仰进行深入研究。郑土有教授首先肯定了“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课题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意义重大,并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对“后土”的概念需进一步界定;各卷之间的重复问题要注意规避;应下大功夫对已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核实整理;补充现存在海外的后土资料。唐志强主任则建议建立“后土文化共享平台”,将课题成果予以数字化、网络化,从而推动全社会来参与后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可与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相关游戏、动画等开发利用,对课题成果进行形象化与活态化的展现。

  最后,叶涛教授代表课题组向万荣县委县政府及与会专家学者致以由衷的谢意,认为“中华后土文化与万荣后土祠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报告会的召开,为课题组开展后续搜集与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课题组将认真汲取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组织团队成员根据实际进展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和工作方案,以确保课题高水平、高质量的达到预期目的。

  本次论坛由中共万荣县委和万荣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万荣县委书记李永辉,万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鹏凯,万荣县政协主席尉艳梅,中共万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杰,以及万荣县部分职能部门的领导在万荣线下会场出席了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山西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下一条: ·癸卯年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举行
   相关链接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刘晨]后土与社、地母之关系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