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作者:刘朝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2-03 | 点击数:12371
 

摘   要:在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中,地理标志使用权属的滥用,导致利益再分配和社群关系解构,从而直接影响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性问题。由于对作为集体共有权的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权的独占,引发商业企业间无序的市场竞争,核心社群的边缘化,以及社区社群关系分裂等社会后果,从表面上来看是商标权属的垄断性破坏了地理标志的社区和群体的共享性特征,其本质应是非遗商业化过程中消解了地方社群的生活世界所致。因此,充分尊重和保护社区居民的“生活态”,有助于延续社群对其文化表达的连续性和遗产价值的认同,否则就会损伤非遗价值的基本内涵,造成非遗保护的不可持续性。

关键词:商业化;地理标志;可持续性;代表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基地


一、引言

  2009年以来,中国非遗商业化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尽管国家层面基于非遗本体价值的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采取建设非遗场馆或非遗数字化方式,以此避免和反对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过度商业化”和“机器大生产”倾向,但仍然无法“遏制”非遗商业化的前进步伐。当下非遗商业化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完全由企业主导的“全域市场化”,几乎囊括了所有具有表演性的非物质文化事项以及传统工艺门类;二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有限市场化”,采取“分类产业化”,或者说“理性商业化”方式,把“部分”非遗项目带进市场领域。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由于很难寻找到有效平衡“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支撑点,常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非遗项目,造成对非遗本体价值的破坏而频遭诟病。

  国家层面从2010年开始,积极推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生产性保护基地”方式。文化部(现为文旅部)先后于2011年10月和2014年5月公布了两批共计100个保护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相应地,各省随后陆续建立了省级、市级和县级生产性保护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既可以落地于具体的某一社区空间,又可以以生产性企业所在地的工厂、原材料生产加工所在地等“场所”为依托。一般地,“生产性保护基地”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具体实践中,从而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目前的实践结果来看,“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较好地兼顾非遗保护过程中作为权利主体的“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参与性和利益共享性。

  “生产性保护基地”是否真正可以达到既可以让非遗“活态”传承,又可以实现对非遗本体价值保护的目标?如何协调非遗主体与保护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取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清晰地界定“生产性保护”和“市场化开发”的边界,以及平衡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需求。这些都是非遗商业化过程中被不断质询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季中扬]《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
下一条: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相关链接
·[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教科文组织:努力达成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与清单编制·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关志和 Ms Kate, Kwan Chi Wo 关伟铭]世纪疫情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澳门“鱼行醉龙节”的影响与挑战
·[爱川纪子]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
·[宋俊华]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研究
·[邵志择]“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其商业化利用·[张礼敏]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以传统手工艺为例
·非遗的商业化经营路径分明·民间文艺不是摇钱树
·“中国史诗传播要找到利益平衡点”·[管育鹰]“刀郎”现象折射出的民间文艺保护问题
·传统村落应避免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杰夫·泰顿]音乐及其可持续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