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老师作了题为“从‘缘’的角度探讨中国民俗的生成”的讲座。讲座中,郑土有对现有“民俗学概论”中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梳理,指出中国的民俗发生有其自身特点,并从民俗学发生及分类的角度提出“五缘民俗”的概念,继而从“缘”与“俗”的关系、传统之“缘”与网络虚拟之“缘”的双重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此外,作为此次研修班的主办者之一,郑土有还对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看法和要求,希望民俗学学者能够充分利用非遗保护机遇,固本强体,从中国实际出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7月14日下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黄景春作了题为“民族记忆建构的民间文学方式”的讲座。黄景春在讲座中指出,民间文学是一国之民共同享用的口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既以口头表演形式生成,也以书面文本形式生成,且通过口头、书面、影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传播,它们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也是建构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黄景春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民族记忆”“文化记忆”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并从当代民间文学的多样性、当代民间文学的非口头性、民间文学延续民族记忆、民间文学的语境与记忆之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黄景春提出,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的展现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民间文学的语境,就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之场;民间文学具有解释性、黏附性等特征,不断繁衍生产,具有创造、完善自身语境或记忆之场的能力;神话、传说、史诗持续发挥其解释-黏附效应,记忆之场不断被造出,不断强化民族文化的记忆之场。

7月15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叶涛以“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现状的几个问题”为题做了报告。叶教授指出,民间信仰是生活化的东西,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泛神信仰、情境性的信仰,有着松散性的组织形态和功利化的特征,并从民间信仰的基本概念、近代以来的中国民间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的非遗保护、民间信仰与政府管理等几个方面谈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问题。关于民间信仰研究,叶涛提出中国民间信仰的涵盖面很广,可研究的角度非常多,并激励青年学者不断挖掘,进行长时段的调查,丰富自己的学术积累。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赵丙祥教授以“神话作为历史编纂学:葛兰言与中国文明史叙事之思考”为题为学员授课。他指出,葛兰言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的语言学。通过系统解析不同传世文献中“夹谷之会”的文本差异,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类比,他认为葛兰言关注的是文本何以如此表述,进而揭示其背后可能的人类学与社会学意义。赵丙祥教授又以葛兰言对诗经中《桃夭》《扬之水》等篇章的分析为例,介绍了葛兰言遵循的文本分析步骤,提炼出文本的程式、主题与社会事实的关系,指出葛兰言将不同文本进行共通性的结构比较,呈现出的是制度性的转换,而这种转换首先是在语言学层次上完成的。

7月16日下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以“中国古代农耕图像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的论证与申报为题讲座。王加华指出中国古代各种农耕图像的创作、刊刻与运用,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承载、记录、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传统时代重农、劝农传统的产物,其创作的原初目的与主要用意却并不在于表现农业生产技术,而是重在表达重农、劝农等方面的理念,深刻体现出传统中国以农为本观念的深远影响,因此,就本质来说,“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不是要研究农耕图像,而是研究农耕图像所“映现”的传统时代民众生活、社会运作、国家政治、思想观念等内容,探讨农业生产与中华文明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动逻辑。针对课题申请书的撰写,王加华建议:首先是学术史的梳理,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写申报课题学术史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梳理学术史时要以问题意识为纲,要注重三点:一要述,二要评,三要指出课题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地方。其次应重视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团队的组建、前期研究成果的归纳和研究思路的总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