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0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0年会专区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
  作者:胡玉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11-14 | 点击数:4274
 

 

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论文•
 
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
胡玉福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有关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标准的制定实践往往与学术研究相互脱离。在实践上将工业标准直接套用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上,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将标准化与文化多样性相互对立。传统技艺项目标准的制定需在把握传统技艺类项目在当下传承转变的前提下,区分工业生产标准与非遗保护标准,认识到标准的弹性与刚性,用标准促进遗产的存续力。
关键词:传统技艺;保护标准;鲁锦织造技艺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下一条: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相关链接
·[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
·[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
·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庞涛]阿拉善地毯传统技艺的调查与研究
·实施抢救性记录应遵循的原则·独守匠心的加拿大独木舟工匠
·非遗与人文图典:景德镇工匠·拓展研培计划 助力地方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国务院做了这些事·[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大讲坛第一讲:何为民艺·德国汉学家薛凤:《天工开物》让我与中国科技史结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