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
  作者:朱靖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2-24 | 点击数:4532
 

   当前,中国人类学呈蓬勃发展态势,学科体量不断扩展,学术价值阐释不断丰富,学术研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介入不断深入。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在2019年亦有不俗的学术表现,学界同仁面对迅猛发展的当代视觉文化,积极应对,通过研究、教学、影像民族志创作和学术展映交流等形式,建构学科共同体,不断激发该学科的学术活力。

  学术研究议题多元,成果丰富。首先,影像民族志与民俗学结合,即在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中,对当代民俗文化进行更有深描意义的影像表达。比如,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组织的“民俗影像”专题中,熊迅探讨影像作者与被拍摄对象的合作关系,陈学礼阐述民族志电影中文字与影像的叙事张力,张举文反思民俗影像创作的伦理问题,朱靖江对中国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与归纳,探讨影视人类学在乡土中国文化表达中的价值。其次,影视人类学与动画研究、创作的交叉关系在2019年得到集中探讨。《当代电影》在“电影理论”栏目发表多篇“人类学动画”论文:孙玉成、董佳佳探讨人类学语境下动画在阐释、描述与呈现文化事象中的具体实践;李刚、黎珂位论述纪实性动画影片以记忆再现、视觉传播和文化图景描述为路径的民族志书写;龚念、刘丹亚对20世纪后半叶穆斯塔法·阿拉萨内与让·鲁什的人类学动画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勾勒出人类学与动画电影之间长久的学术关联。上述研究展现出动画与新媒体参与到人类学影像书写的新趋势。学界对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也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梁君健细致探讨了让·鲁什的“电影通灵”观念和美国民族志电影导演罗伯特·加德纳的符号学、诗学创作导向;朱靖江则对20世纪30年代德国考察队在西藏拍摄的民族志电影以及20世纪50年代有关西藏民主改革的纪录片进行了学术讨论。此外,2019年度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向还包括VR、短视频等新媒体和网络影像、虚拟社区、影像记录与非遗保护,以及宏观视觉文化(仪式、器物、纹样)等领域。这些研究领域不仅学术产出量可观,而且基本做到了兼顾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传统主题与新生现象的研究范式,并在多个交叉领域有显著的突破。

  学术交流与影片展映活动持续密集。其中,以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文明互鉴”国际影视人类学论坛、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以及第一届“大视野”视觉文化国际论坛最为盛大。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共有55部优秀的中国民族志纪录片集中参与展映与交流,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收藏。“文明互鉴”国际影视人类学论坛邀请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主席小泉润二教授以及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韩国、津巴布韦等多国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探讨影视人类学在当代世界的学科发展现状,及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具体运用,是2019年体现本学科学术追求的国际盛会之一。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陆续放映和研讨了40余部影像作品,这是中国音乐学界第一次以影像展演的形式传播、交流音乐学的田野记录与研究成果,既将“音乐影像志”的概念传达给学界和公众,也拓展了原本基于文字或谱面展开的音乐研究空间。第一届“大视野”视觉文化国际论坛是近年来华南地区举办的最大规模视觉文化学术会议,与会学者近百人,研讨议题包括影视人类学、动画民族志、数字影像技术、视觉文献以及多学科的“跨界观看”等。特别是,论坛与广州国际纪录片影展联动配合,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产业合作之间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除了上述全国性学术活动,杭州“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成都“藏羌彝走廊影像艺术节”、北京“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等,都在不同层次上融入影视人类学的环节或学术理念,体现了本学科与周边学科日益密切的互动关系。

  与大型论坛相对应,2019年度中国多所学术机构开展了影视人类学的系列讲座、展映、工作坊与创作实践活动,进一步彰显影视人类学的学术能动性。如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邀请鲍江、陈学礼开设“影视人类学与民族志电影实践”课程,通过六周集中授课与摄制活动,完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北京大学与云南大学在暑期开设“‘云大北大魁阁工作站重建’教学与实践工作坊”,组织两校本科生赴勐海县曼腊村进行影视人类学学习与创作,完成六部民族志纪录片的摄制,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和田野能力。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在2019年均举办了影视人类学系列讲座与放映活动,邀请刘湘晨、朱晓阳、富晓星、梁君健等多位学者,在学校师生中普及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讲解民族志电影的学术价值与文化贡献。

  在公共文化领域,影视人类学也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两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抢救性保护记录人才培养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青年摄影人才培训工程”等多个文化保护与培训项目中,影视人类学均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甚至在青海、广西、四川等地的乡村与牧区,当地村民也运用民族志纪录片的记录与表达功能,从事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实践工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度在全国院线上映的纪录片《大河唱》,以及获得“龙标”并有望在2020年公映的影片《寻羌》《书匠》《黄河尕谣》等,在影片选题、调研与田野摄制方法等方面,都有力地实践了影视人类学的学术诉求与文化理想,是中国人类学影像工作者存续文化遗产、沟通公众话语的代表性成果。

  新的十年已经开始。在新时代,一方面,影视人类学将持续深耕学术土壤,扎根人类学田野;另一方面,也将继续发挥其交叉、跨界的学术引领作用,倡导学者、影像工作者投身中国实践,在理论、创作、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领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02月17日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
下一条: ·[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相关链接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
·[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犴达罕》:真实纪录鄂温克族文化的阵痛
·背影:走向勒斯卡姆的另一个季节·刘湘晨纪录片展播: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
·刘湘晨:用镜头呈现新疆文化多元色·【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
·刘湘晨:囿于“风情化”的新疆传达,是不够的·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张辉]用视听语言来解释人类文化现象·[鲍江]第一印象作为影视人类学研究议题的价值
·[孙晓舒]从落寞到新宠:中国影视人类学80年变迁·[邓启耀]我看人,人看我,我看我
·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评出六部优秀人类学影片·综述:中国影视人类学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影视展映:中英文简介·[色音]试谈运用影视人类学手段记录保存萨满仪式的必要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