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9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9年会专区

[张士闪]父亲的花墙:兼论“有温度的田野”
  作者:张士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20 | 点击数:2601
 

 

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
 
父亲的花墙:兼论“有温度的田野”
张士闪
山东大学
摘 要:古往今来,生活共同体的建构都来自其内部成员的“文化共情”,而个体对于生活共同体的加入与溢出均为常态现象,并为其带来强化与弱化、沉寂与活力等方面的效应。然而,我们习惯于将乡村生活作稳定化理解,将民俗理解为生活共同体内部的同质性文化,而忽略甚或无视那些溢出现象,特别是民俗在生活共同体内的非均质性表现与种种“非民俗”现象的发生。父亲在1974年建造花墙,看似偶发事件,并有悖其沉稳形象,但却是他基于生活历程、因应社会情境而赋予个体生命价值的“恰当”方式,也是我们理解其内心世界的重要路径。鉴此,学者在田野调查中应具备“文化共情”式的想象与感悟能力,既需要“平视”的文化尊重,也需要长期的田野积累,才能理解民众如何将自身的存在和行为定义为“正当”和“正统”,整合旧经历,赋予生活意义。这样一种“有温度的田野”的理念,有望实现对当下学界“冷静观察”与“拯救民间”的田野模式的双重超越。
关键词:父亲;花墙;有温度的田野;文化共情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琼洁]耿村民间故事活动现状调查与价值发生问题初探
下一条: ·[张帅]“非遗运动”中乡村文化发展的民间策略
   相关链接
·[魏丽]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有温度的田野·中国礼俗传统与当代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江小蕙]我的父亲江绍原·我们的父亲何其芳
·[亮轩]丁文江、父亲与东沙群岛·[岑龙]父亲岑家梧二三事
·“中国爸爸节”隐退大陆几十年 网络时代重拾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