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萧放]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中华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19 | 点击数:86616
 

  日前,中国花卉协会表示,综合各方意见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对于牡丹是否有资格成为国花,网友们争论不已。不过从历史上看,牡丹的确寓意美好、备受喜爱。
        泱泱中华,以花立国,华仪天下,惠泽绵长。中华大地,花卉资源丰富,名花璀璨,梅花傲骨,兰花幽雅,菊花高洁,荷花雍容,桃花艳丽,榴花热烈,柳花吉祥,在中国人心目中,每一花品,都有特别的情感寄托与审美价值。但在中华群芳谱中,惟有号称“百花之王”的牡丹,以其“国色天香”的独特品性,赢得广大国人的共同拥戴。
        牡丹属于芍药科属,原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牡丹,春天生叶后开花,花形硕大,花色美丽,它属于谷雨节气的花信,俗称“谷雨花”。牡丹原为野生药用植物。三国魏人吴普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牡丹的药性,牡丹“味辛寒”是治疗寒热、血瘀中风与安定五脏的疏通之药,它生长在山谷间,据说如果长期服用,可以“轻身益寿”。
        牡丹的人工栽培大约汉代已经开始,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齐已经出现擅长画牡丹的名手,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作为园艺花卉进入城市生活,并获得显著地位是在隋唐时代。牡丹花由普通花卉华丽转身为帝都名花,这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及帝王的嗜好有关。隋唐帝王都酷爱花卉,隋炀帝在洛阳开辟西苑种花,其中就有易州进贡的多种花色的牡丹。唐朝初年,虽有武则天贬斥牡丹的传说,但随着唐朝国运昌盛,对大气华贵的牡丹尤其喜爱,唐玄宗与杨贵妃尤其喜爱牡丹,留下不少风流佳话。当时朝廷从洛阳引进种花高手,在长安骊山培植了牡丹,“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牡丹的国花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有诗为证,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被推为牡丹花神的李白同样诗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牡丹华盛长安,牡丹花容动人心魂。
        宋代,牡丹已然走出皇家宫苑,进入寻常百姓家。牡丹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其中仍以洛阳为盛,洛阳人无论贵贱,喜植牡丹,欧阳修亲撰中国第一部牡丹栽培专著《洛阳牡丹记》,介绍牡丹栽培历史、品类、名花园艺与人们“好花”风俗,认为洛阳牡丹“天下第一”,洛阳人径直称牡丹为“花”,“天下真花独牡丹”。元明以后,在亳州、菏泽、苏杭、牡丹江、兰州等地形成了多处牡丹观赏胜地。牡丹花还随着使者、商人、移民等人士脚步,传播至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等欧亚国家,原生中国的牡丹花,已甲天下。
        唐宋以后牡丹花的地位凸显,固然与上层阶级、文化精英的好尚及精心培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以其富丽与平和的品性、姿容赢得了广大百姓的芳心,成为民众寄托富足、美好希冀的吉祥之花。“花开富贵”,牡丹花雍容富丽,它适应普通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需要,人们常常以牡丹花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符号,以此装饰与点染饮食起居日常生活与婚育寿庆等仪式生活中的用品与场景。如艾伯华在《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所说:牡丹“富贵与荣誉象征”。牡丹花在民俗生活中还是“爱情之花”,在《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相恋,“赠之以芍药”,这芍药大约就是后来的牡丹花。民间传唱这样的民歌:“牡丹花开香千里,引得花开蝶自来”。民俗文化中牡丹花是女性象征,是生命的母体,“牡丹花开情郎摘”“露珠滴下牡丹开”。牡丹花是生命之花。牡丹与人们的情感密切勾连。鄂西、湘西土家族民俗信仰中,认为女儿是牡丹的化身,生了女儿就种一株牡丹,等女儿长大出嫁时,这棵牡丹就是陪嫁的吉祥花树。
        牡丹花,富贵而浓情,平和而雅洁,中正而圆满,它聚德、美、才、情于一身。无论阶层、不分地域,无论帝都,还是乡野,凡有人处,都在传唱“牡丹之歌”。这样“得中气之和”的“草木之华”,为世人瞩目,成为中华国花的候选,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当然,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饶,民俗不同而喜好各异,梅兰竹菊、松柏牡丹,分别象征着中华文化不同的优秀品质。同胞共气,家国所凭,自然不必计较国花落于谁家。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19-07-18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杨兴英]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下一条: ·[单霁翔]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周臻]“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扈耕田]中国国花溯源·[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
·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何红艳 金惠萍]科尔沁蒙古族植物花卉纹样的文化解读·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工作交流会在牡丹江市召开
·[刁丽伟]牡丹江地区满族祭祀仪典程式化的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
·让昆曲“牡丹花”开得更持久·[阿进录]“牡丹”:一个“花儿”经典意象的文化分析
·[刘福兴]洛阳牡丹为何甲天下·[刘锡诚]国色天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