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有温度的田野·中国礼俗传统与当代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作者: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10 | 点击数:6971
 
 
6月8日至9日,受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高端学术论坛资助,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系、《民俗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有温度的田野•中国礼俗传统与当代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在张士闪(山东大学教授)、鞠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重庆(中山大学教授)、许晓明(广西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主持下,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崴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共15位学者发表学术演讲,刘铁梁(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耿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等进行评议。
 
 
研讨共分为个案深描、学术反思、田野与文献等三个单元进行。一、个案深描单元,有东京大学教授菅丰《当田野成为受灾地——作为方法的共情》,中山大学教授吴重庆《踏上孙村的路——<孙村的路>写作缘起》,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父亲的花墙:兼论“有温度的田野”》,中山大学教授孙九霞《小地方的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彦民《另一个中日关系史:以一个中国残留日本人的生活史为个案》。二、学术反思单元,包括美国崴涞大学教授张举文《田野:从文化观念与学科规范式角度的反思》,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为什么民俗学的田野是更有温度的》,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的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鞠熙《在风俗与民俗之间:第三条道路是否可能》,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季中扬《风土人情:地方性问题的民俗学视角》,东京大学博士生雷婷《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浅谈我在田野调查中的一些感想》。三、田野与文献单元,则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丙祥《华北绘画中的“皇权”与“绅权”:一种社会学的视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观看与倾听:<山海经>中的田野考察与传统知识》,东南大学教授陆薇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日本妖怪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生齐群《二人转、四大门、土匪与东北社会》。
 
8日晚间,山东大学博士后朱振华召集“有温度的田野•青年论坛”,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20余名博士生,聚焦“我理解的‘田野'与‘温度'”话题,结合个人田野实践展开了激烈讨论。
 
 
据悉,此次研讨会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系、《民俗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有温度的田野”学术工作坊第二期。第一期“有温度的田野•礼与俗”已于5月25日-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第三期“有温度的田野•同乡同业与共在共情”将于11月在中山大学举办。
 
观点链接
近年来,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继倡导“礼俗互动”研究后,又在“感受生活的民俗学”(刘铁梁语)的基础上,推出“有温度的田野”的学术理念,提倡应平视民众,以“文化共情”的方式贴近民众的生活世界,从而超越以冷静观察、科学记录自标的传统田野理念,矫正当下非遗研究、乡村研究中的诸多“文化虚热病”。山东大学教授刘铁梁认为,“有温度的田野”的合理性,在于我们面对的本是一个“有温度的社会”,而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长期受科学至上主义的影响,追求所谓“冷静观察,科学记录”,走了很多弯路。美国崴涞大学教授张举文认为,“田野”的概念早就到了需要修正的时候,作为研究方法的“有温度的田野”,在当代民俗学范式转换上是积极的导向。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菅丰则认为,就与田野研究有关的多个学科而言,“有温度的田野”在方法论上蕴具着一种突破。

(供稿单位: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文章来源: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民间工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
下一条: ·《遗产》首辑目录
   相关链接
·[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张士闪]父亲的花墙:兼论“有温度的田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