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加强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作者:记者 孙美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27 | 点击数:3056
 

   近年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然而,民间文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近日,围绕当下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特点、民间文学理论研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建设我国的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关注人民现实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在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宗迪谈到,长期以来,民间文艺学理论一直围绕如何真实地认识、呈现和记录本真的民间文学展开,但可能忽视了民间文学首先应该是文学。随着大众传播、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的发展,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被重新发现,民间文艺学在延续前期研究方法的同时,日益注重民间文学作品在大众传播和文化创意中的创造性转化。民间文学理论正在走出田野,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认为,学者不仅应将民间文学作为生活文化看待,而且应从生活实践层面研究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和生活性等多种面相。

  关注人民现实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学学科的突出取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认为,民间文学研究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发现劳动民众在文化传统和历史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人民性立场仍然是该学科的核心。在这一基础之上,民间文学研究具有突出的“朝向当下”的特征。民间文学及相关民俗研究强调关注现实生活文化。对于民间文学而言,生活文化既是民间文学得以传承发展延续的土壤,民间文学本身又构成了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目前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兼收并蓄的特点,这实际上体现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自信正日益增强。

  注重与整体文化的关联性

  民间文学既是文学特殊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点,又与整个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然而,当前的民间文学研究在延续以往传统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忽略民间文学的上述属性。安德明认为,在理解民间文学及相关民间文化传统时,要注意作为文学有机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学与整个文学传统之间的有机关联。也就是说,相关研究不仅要关注民间文学的特殊性,还要注意它与整体文化的关联性。然而,目前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深耕细作越来越局限于民间文学内部,而没有把眼光放在研究对象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上,这使得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影响力、辐射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在民间文学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将民间文学还原到生活中加以研究。林继富表示,民间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呈现。因此,对于民间文学演述语境的把握,民间文学的在场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民间文学理论创新的难点。此外,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对于民间文学文本细读和民间文学多功能性特点的关注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更多地关注民间文学的文学性,忽略了民间文学是一种生活文化,忽略了它在传递民众审美观念、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建立等方面的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民间文学理论体系

  从民间文学丰厚的历史资料和现代生活角度研究民间文学理论,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民间文学理论体系。林继富分析说,建设民间文学理论体系,要吸收20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提炼总结民间文学已有的理论话语关键概念。与此同时,要学习国外民间文学理论,同时注意对其加以过滤和吸收。此外,还要重视民间文学的当代实践,立足于民间文学现状,关注民间文学的现在性、现代性在社会中的表现,以及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注重实现跨学科理论互动融合,加强民间文学理论阐释力。

  安德明提出,民间文学的理论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进一步结合民间文学学科多年来的学术特征,既立足于本民族的深厚传统,又积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互动交流。另外,要继续坚持朝向现实、面对现实的学术立场,尤其要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民众在民间文学发展、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困惑。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年05月24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刘铁梁:实践民俗学的几个要点
下一条: ·非遗应该如何被保护和创新?朝戈金等5位大咖这样说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