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刘天旭]浅论影视与民俗文化传播
  作者:刘天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21 | 点击数:7454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悠久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对而言,影视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以不同文化的民俗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后创造出万千风貌的作品。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影视作品也离不开对民俗的展现,民俗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民俗文化同影视的结合势必会对推动其自身的传播,也让民俗文化在历史变迁中得以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影视文化传播;文化传承

 
  一、当代影视与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是指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1)
 
  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命题,是近几年来我国民俗学界的热门话题。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中国民俗学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缺陷:1.理论准备不足。2.肇始于文学却未跨出文学的视野,民间文艺的研究取代了民俗学的研究。3.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俗学长期受冷落,又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而停滞了发展脚步。4.从世界范围民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看,中国传统民俗学的研究主体和客体各个层次都显得捉襟见肘。由此可见,当代影视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特点。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传播载体以更好地让民俗文化以艺术化的形式传播。民俗已不再是简单的摆设和附庸,而是成为影片的叙事主体,这也是各类影片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影视与民俗文化概况
 
  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因此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影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民俗文化是影视艺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在中外影视史上,有许多极具特色的民俗化电影和电视剧,在汲取民俗文艺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进行再现创造。
 1.民俗文化传承与影视
 
 
  因为受到我国源远流长的侠义道精神的影响,很多优秀的经典的闻名世界的武侠电影就这样诞生并传播开来。香港武侠电影尤为突出,武侠电影中的侠客要拜师学艺历尽艰辛,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也表达出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邪不胜正。
 
  传统文化显然为武侠情结的导演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与文化基础。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的贪欲观和处世观被各种题材的电影取之为己用。例如“少林寺”题材的电影就很好地诠释了佛教思想。李小龙的《精武门》、成龙的《尖峰时刻》系列电影也将中国武侠电影带进了好莱坞,这一系列中国武侠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向世界推广,既传播了中国功夫印象,也引发了全球的功夫热潮。
 
  2.民间习俗文化与影视
 
  民间故事历经千百年的时间跨越和千山万水的空间阻隔,可以代代相传下来,其实取决于每一代人对影视特点与文化基因的不断汲取,这样才能时刻让民间文化的故事传承得到反复的更新与保存。这样的叙事内容里很多都包含了当时普通百姓对于这个社会整体的看法与一般的认识。而在这样的故事里也会有忠奸对立、善恶分明的明显区别和对比,比如清官海瑞、忠君爱国的岳飞的故事。所以也才有《刘罗锅》、《李卫当官》、《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的出现。
 
  3.民俗化的影视与影视中的民俗
 
  这种科学坚持将“民俗电影”理解成简易版的“民俗学影视”,它认为影视民俗只会是由想象产生,作为依附存在于影视作品里,这是一种被创造者改版后的模仿表演。通过这些著作与论调,可以得知民俗意向同影视文化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创造性地表现民俗文化已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大众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与参与也表现了民俗基本的娱乐性。
 
  (二)文化发展中的难题
 
  1.单一的转化
 
  有绝大多数的民俗文化正在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存在,属于无形的文化资产,比如“观灯节”、“庙会”这样的以传统信仰主导的民俗活动,由于科技手段的局限性与对于文化理解的误差,我们很难通过影视图像去记录所有的信息,而是单一的去转化和复制信息。
 
  2.缺乏关注空间,忽视继承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民俗文化的影视传播铺平了道路,但同时也对文化本身产生了冲击。影视中大多数的图像和技术处理盖过了文化本身的关注,商业性的影视传播更注重效益,或止于视觉冲击的表面现象,仅仅是一种带有功利的再现。
 
 
  二、民俗文化与影视的相互作用
 
  民俗文化为什么可以一步步走向电影世界,电影又为什么总喜欢将民俗特色带进银屏世界?从影视与民俗文化的特点来说,两者在文化形式、文化内涵与构建上存在统一性,这为它们的充分结合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一)民俗结合影视有前提条件
 
  在影视作品中,动画与声音、场景与背景、演员和导演这些要素都脱离不了民俗对他们的制约。(2)
 
  第一,一切影视之中的个体,诸如导演、演员此类本身就是民俗的产物,他们共同生长在民俗特点的环境中,接受民俗的教化,培养着民俗文化的思维,继承发扬着民俗特色的细胞,在他们表达自我、创造作品的这个阶段一定会裹挟着民俗化的土壤,他们的影视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刻上了民俗文化的标记。
 
  再者,影视作品里会存在大量的民俗文本内容。编剧的创作离开不了寻常生活。除了少量的忽略背景、脱离日常生活的影视作品之外,无一例外地带上了民俗文化的特点题材。
 
  (二)民俗文化可以推动影视发展
 
  带有民族特色的影视作品总能将一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推向世界,正因如此,民俗特色也将中国影视带出了国门,走向世界。这得益于民俗文化自身蕴含的无限魅力。
 
  因而民俗也成为了反映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手段。把特殊的民俗现象带进影视作品,自然也给予了影视作品特别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民俗观察者而言,这样一部影视便有了一种异国风情。
 
  民俗所代表的群体、威严、传统与现代社会里个体、自由、创新形成了一一对应的矛盾关系,继而产生的民俗文化的矛盾纠葛也正好为影视作品的另类情节创造提供了打开脑洞的思路与空间。
 
  (三)影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从现有的理论成果来看,影视作品同民俗文化的结合已经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个形势下,民俗同影视的结合创造出了生存的可能。其不单单是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渠道,也为民俗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影视中将民俗带入的形式有很多,而绝大多数是民俗文化为影视服务,衬托出主要表达内容与主角的特点,提供一个背景与环境,例如《霸王别姬》是在调动观众的民俗文化心理去推进叙事线索和矛盾,又如《红河谷》则是利用民俗文化的场景特点渲染出大故事框架下个人命运的迥乎不同,再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这样的影片则是给大众带来了一场民俗文化盛宴的奇观。然而以上种种都是为了衬托影视而单一地加入民俗元素,这也就印证了在民俗文化与影视的博弈中,前者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民俗文化形态对影视的多元呈现
 
  民俗文化在影视中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就是以不同民俗形态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呈现,例如饮食文化、上面提到过的功夫文化、节日文化、民族文化等等。
 
  (一)春节文化带动经典贺岁喜剧电影
 
  逢临中国传统春节元宵时,国内一批经典的喜剧贺岁电影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这样一批影视作品抓住了受众在忙碌奔波后需要轻松愉悦的观影心态,贺岁喜剧片利用这一心理需求使得影片同大环境下的节日庆典与欢乐团圆的氛围和谐共生,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享受节日的喜乐。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内地贺岁影视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1997年上映后大获成功,从此冯小刚的商业喜剧和碎片已然成为了影视圈的标杆,他的电影中将老北京的大院,人们生活的节奏同广大观众的真实生活世界联系在了一起,用民俗元素与商业电影制作撞出了火花。
 
  (二)少数民族特色民俗给予影视作品新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少数民族以其不同的聚居方式、生活差异、传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此同时,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这类作品中魅力十足的少数民族地域风情与文化特色充实了影视作品叙事的丰满程度。如中国首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春光》里用“套马”展现了草原上壮观的策马画面,特色的民俗文化为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注入了生命,它们通过影视语言展示了祖国少数民族人们昂扬向上的生活状态和无比富饶的文化土壤。
 
  四、小结
 
  影像和影视作品一样,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平台,具有传承发扬和传播文化的任务与责任。民俗是人类社会传统文化的遗留精华,孕育了现代影视艺术的诞生。所以,要透过民俗元素在影视作品当中运用的种种现象来探讨民族文化在其中的呈现和传播,即道德伦理、世界观、价值观、思维结构模式、审美情趣等能传承和保留的非物质文化的主要作用。影视影像中呈现的民俗文化不单单呈现了独特的风景、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深化了民族主题、在更大程度上传播继承了民族文化,让普罗大众在观看这些作品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民俗文化以其多元形态将影视作品呈现给大众,而影视作品也成为了传承民俗文化的纽带和载体,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为民俗文化开辟了一条道路。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忽略民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从属地位,更应当强调作为民俗文化宝贵遗产的多层保护,要保留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力,充分发挥并利用大众传媒平台的力量,从民俗文化的土壤中去开展文化传播与传承活动,从影视文化中更好地发掘民俗文化的力量。如此,影视作品与民俗文化得以相互成就,互相影响。民俗文化将以另一种形式在影视作品中传承下去。
 
  (本文发表于《《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
下一条: ·[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