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20 | 点击数:5390
 

  【摘要】民间文学包含丰富的历史记忆内容,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依托民间文学的艺术叙事,与不同的制度及文化价值或观念相连结。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常常被社会支配性文化价值或观念塑造、选择。民间文学中的“过去”不只是历史记忆的本性,更是民间文学讲唱现在与未来生活的媒介、资源。

  【关键词】民间文学历史记忆传承人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16ZDA162)

  【收稿日期】2017-01-22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7)03-0136-06

  (作者简介:林继富,湖北麻城人,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以民间文学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并使之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多样化的民间文学财富。在中国,每个时代的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创作、传承民间文学,以不同的立场阐释民间文学的意义。中国民间文学是民众的生活。从共时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从历时来看,民间文学记录了民众过去的生活,保留了他们对于过去的历史记忆,因此,中国民间文学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以历史记忆为视角,认识和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尤为重要。

  一、民间文学有历史记忆吗?

  民间文学是民众创造的,是通过口头创作、口头讲述、口耳相传的艺术。尽管民间文学的接受者和享用者是个体性的,但是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却是民间文学讲唱和传承的重要对象,由此形成了民间文学的传统性,它意味着民间文学是属于族群、地域或群体共同享有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传统。

  民间文学是以口头语言为核心讲唱的文学,口头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特殊性。口头语言是有意义、有象征的,也是一种记忆的媒介和方式。口头语言的记忆方式及其体现出来的意义通过口头语言的发声,与其他人分享,在民众生活中以交流的形式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口头语言具有的记忆功能,导致了民间文学的记忆特性。

  语言的象征性首先不是因为形式,而是因为发声。可以说,语言一直都是记忆,而且是先于特殊的形式构成之前的记忆,是集体经验和集体方向的储存器,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

  民间文学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基础在于民众生活,不仅口头创作的对象是生活,而且口头传承过程中的创作者与听众是生活的创造者。那些与创作者和听众生活在一起的人和物被讲唱;那些与创作者和听众有关的传承的民间文学被讲唱;那些关于过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切事情被讲唱。所有这些,均是立足于当下讲唱基础上的记忆。尽管这种记忆是在以个人为主体的活动中完成的,但是,这些个人的讲唱需要群体性的听众接受。由讲唱者和听众构成民间文学创作、传承的共同体,才能使民间文学的生活具有生命和活力,此时的民间文学才具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属于群体性质的历史记忆,属于共同体基础上的生活记忆,它传递着族群、地域或群体的历史观念。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是讲唱者的现在性记忆,尽管以历史为题材、在记忆过去,但这种记录和记忆却是立足于当下人的生活的,以此指向未来的记忆行动和生活建构。

  民间文学的传承常以族群、地域或者社会群体为基本单位,生活在这个单位里的民众经常讲唱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很多,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民众讲唱,因此,民众以讲唱方式重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就贯穿了选择和组织。这种选择和组织,笔者以为不仅仅是讲唱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包含了讲唱者的诉求,并且与听众构成为文化共同体,讲唱什么,同样是听众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民众重述“过去”是在创造群体的共同传统,维系群体的凝聚,构筑群体内部民众的精神家园。这种重述“过去”就是在记忆历史。

  民间文学是特定族群、地域和群体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记录着过去的历史。尽管在历史记忆中出现了幻想性的情节,且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不如“正史”追求的实录,但是,民间文学中保留了“过去”的历史背景、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倾向等。

  民间文学是时代的文学。民众以民间文学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习惯于口头讲唱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许这种讲唱与自己同时代的人或事带有传闻性质,即便如此,这种传闻也是现实生活的记录。比如,中国民间社会流传的许多民谣就形象地记录了社会现实。

  五十年代嫁工农,六十年代嫁英雄,七十年代嫁群众,八十年代嫁富翁,九十年代嫁“外公”(外国老公)。

  这首民谣创作并流传于20世纪90年代,它形象地记述了中国民众婚姻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年轻女性找寻对象的思想变化,是一首关于婚姻生活情状的歌谣式的历史记忆。

  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

  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吴晓东]毛衣女故事的母题构成与主角来源
下一条: ·[王宪昭]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