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范小青 钟进文]敦煌学背景下裕固族历史数字化传播的三种思路
  作者:范小青 钟进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2 | 点击数:4968
 

  [摘要]裕固族是围绕着敦煌及其周边地域生活并延续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历史可谓敦煌学珍贵的活态资料,是构筑敦煌历史语境的重要文献。在敦煌学背景下进行裕固族历史研究,对敦煌学和裕固学来说都十分重要。基于敦煌学与裕固学的姻亲关系,同时借鉴敦煌数字化传播的经验,在敦煌学背景下探讨裕固族历史的数字化传播,可以有三种思路,即:从数字化展演到卷入式体验;从专家书写到大众书写;从单一场域传承到整合新媒体传播。

  [关键词]敦煌学;裕固族历史;数字化传播;裕固学

  [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网络社群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BXW083);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新媒体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KYQN33)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历史上不仅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经由敦煌,因此自366年莫高窟始建,至1227年西夏灭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的朝拜圣地。一代又一代的地方长官在敦煌修建寺庙,雕塑佛像,装饰壁画,珍藏经卷,这些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珍贵资料。

  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敦煌学”一词,当时主要是指整理和研究敦煌遗书。经过后来的不断拓展,敦煌学逐渐成为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敦煌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成为研究、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1],其研究队伍和影响都在持续扩大中。

  敦煌是裕固族孕育、形成的摇篮,裕固族的形成历史、文化发展与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走廊西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可谓敦煌学的活态资料。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大致形成于明初的敦煌与瓜州,并在明中叶从敦煌、瓜州迁居酒泉一带,裕固族是围绕敦煌及其周边地域生活,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及其先民的活动,给敦煌、瓜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裕固族写进敦煌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敦煌学内容,使敦煌学更臻完善,同时也有利于裕固学的发展。

  敦煌学的数字化传播已经走在前列,探索了多种数字化保存、传播的新媒介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在敦煌学视野下探索裕固族历史的数字化传播,其重要任务是使裕固族年轻一代了解裕固族迁徙历史,让他们知晓民族发展历程,从而自觉自发传承本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数字化传播的目标对象首先是裕固族民众,其次才是文化研究者和其他感兴趣人士,是要在裕固族民众中借由数字记忆建构民族的文化记忆。明确了这一点,就明确了博物馆等文化记忆承载地的定位,即它们首先是作为裕固族民众的精神家园,成为其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基地,也成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基地。本文很赞同郑茜对肃南县裕固族博物馆的建议:“不要只关注裕固族博物馆作为吸引外地旅游观光人群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更要关注裕固族博物馆对于县境内裕固族人的文化传承、传统陶育作用。”[3]这个建议非常中肯,其传达了文化研究者们对于裕固族历史博物馆是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而不是“表演”基地的殷切期望。这是确保数字化传播目标不偏移的关键。在此前提下,基于敦煌学与裕固学的姻亲关系,同时借鉴敦煌数字化传播的经验,从数字化展演到卷入式体验,从专家书写到大众书写,从单一场域传承到整合新媒体传播,或可成为敦煌学背景下探讨裕固族数字化传播的三种思路。

  一、从数字化展演到卷入式体验

  博物馆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域,博物馆的展示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空间、光线、摆置方式,尤其是展演互动的安排都影响着博物馆的陈列效果。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博物馆展演从静态的展示走向场景化、动态的展示,在展示思路、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多的改变。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种类以及运用程度,博物馆的展演大抵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静态的展示。这是博物馆最常用的展示方式,即将文物和资料直接展示出来,观众通过观看文物陈设和资料说明,获取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数字化技术在这方面亦有贡献,它可以将文物和资料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储存,以方便长期保存和管理。但因数字化技术仅起到储存功能,展示形态仍是静态的。这种“展览性”的传播,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传播优点,但也有单向性、说教性强的缺点。2.动态的展示。即通过大型电子屏幕和纪录片,借用数字化手段将历史与文化如史诗般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种展演方式当中,三维扫描、全息拍摄、动作捕捉、地理信息技术等被充分运用起来。观众置身于博物馆的电影院或者展示屏面前,感受视听的全方位体验,体会历史文化的风云变幻、民族迁徙融合的面貌,更有利于直观地体会民族文化遗产。这是一种“观看性”的传播,通过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观众获得一种动态的传播体验。这种观看场景的体验,互动效果比纯静态的展示要好很多。3.卷入式体验。指通过各种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技术,将受众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并且通过各种体验方式和游戏手段,让受众“实地”参与和体会历史文化发生的过程。这种虚拟体验情境的使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受众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历史文化传播的效果最大化。如果说前面两种是“展览”和“观看”,从传播上仍然脱离不了“被传播”“被灌输”的受众体验,那么“卷入式体验”则是“参与”和“互动”。新媒体的3D、VR等多种技术的融合,给博物馆展演提供了“卷入式体验”的可能性。目前的博物馆数字化展演大都集中在“展示”“场景布置”“视频展示”等方面,在“体验”方面尤做得不足。

  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卷入”,在于创造真实或虚拟现实的体验,让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和体验其中,实现交互性、沉浸性和即时性,为体验主体营造全身心的投入感和审美体验[4]。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敦煌艺术使用多种数字化形式,比如体感游戏、虚拟现实和高清动画等,将原本需要亲赴洞窟观看的敦煌艺术进行“情景再现”。如在体感游戏中,观众只要左右挥手,就可以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资料图像,进行知识问答;而在展厅中央,观众可以“亲身”感受由多块高清屏幕拼接而成的“穹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感知[5]。由于有着数字化手段的支持,观众可以得到与亲临洞窟一样甚至更清晰的观看体验,还能获取比现场更丰富的相关知识资料,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借鉴敦煌的“卷入式”数字化呈现方式,裕固族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思路也可开拓“体验”思路,综合使用多种展演方式,增强交互性和用户的沉浸性。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博物馆展演为例,可以将展演内容分为不同的层次: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内容,采用普通展览方式,适当采用一些互动环节来促成互动;历史文化画卷之类的内容,则通过生活场景再现和纪录片等方式,将民族文化相关的珍贵的工艺流程、民俗、音乐、戏曲等进行相对系统的模拟和重现;再通过博物馆的“类游戏”式方式,建立多种体验和互动渠道,提升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裕固族历史文化展演时,可设置受众卷入式体验的机会,拓展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创造一种“类游戏”的体验,实现体验模式的创新。譬如在博物馆内建立“裕固族东迁时空通道”,犹如博物馆中的一个游戏空间。它的样式可仿照山中通道,但在通道顶部和四周设置大屏幕或者大型图片。大屏幕和图片可间隔设置,充分展现东迁历史的“真实情景”,让参观者“穿越”回东迁时刻,跟祖先们一起去经历和探险。沿途设置游戏问题,设置供人探险和寻找的答案和奖励。参观者行走其中,就是一趟“寻宝”和“游戏冲关”之旅。参与者有沉浸其中的投入,又有游戏冲关的喜悦,很容易在兴趣指引中完成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

  除此之外,实体博物馆还可充分发展网络呈现手段,利用3D、VR等新技术,探索游戏和体验方式,实现远程也能参与,远程也能体验的模式,拓展博物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激发更多人对裕固族历史博物馆的兴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徐新建 王明珂]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
下一条: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
   相关链接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