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8年两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8年两会专区

[邓思杭]“互联网 +非遗文化”模式探赜
——“互联网 +非遗文化”模式探赜
  作者:邓思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17 | 点击数:2601
 

•中国民俗学会2018年年会论文•   

 
“互联网 +非遗文化”模式探赜
——基于中国民族乐器产业的思考
邓思杭
(四川音乐学院)
摘 要:对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而言,“互联网 对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而言,“互联网 对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而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广阔发展平台,而推 进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探索创新模式也是中国民族乐器生存发展未来趋势。基于非遗保护 势。基于非遗保护 视阈和“互联网 视阈和“互联网 +”时代背景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文化及产业的创新研究,可为目前 ”时代背景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文化及产业的创新研究,可为目前 ”时代背景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文化及产业的创新研究,可为目前 的中国传统乐器产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也是对民族文化承、保护于创新探索。
关键词:民族乐器;互联网 +;文化产业;生态圈非遗保护 ;文化产业生态圈非遗保护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邓琼飞]“袍隆扣信仰”对黎族地区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下一条: ·[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相关链接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池艳慧]关于对沙城青梅煮酒文化遗产的调查·[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宋嘉琪]互联网空间中的怪物生产
·[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张多]短视频:移动互联网对神话文类的重塑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黄明毅]新时代新女性“社群+直播”探索
·[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当代继承与发展
·[王铮]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姬广绪]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
·[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更“潮” 催生文创行业新业态
·[樊枫]“互联网+”下的民间文化发展现状·[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