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李占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
  作者:李占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2 | 点击数:6868
 

二、乡土民俗与道德伦理的深层关联

  人们一般认为,道德与伦理是一个概念。从词源学上看,在西方的确如此。因为“‘伦理’源于古希腊语‘ethos’,意为品行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道德’源于拉丁文‘mos’,意为品性与风俗。所以,道德与伦理在西方的词源含义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如此看来,在西方世界道德伦理均指的是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而且这些行为规范外化为风俗、风气、习惯,内化为品性、品格与品德。这既是说,人们的道德伦理行为、品德、品性与风俗习惯有着本然的联系,抑或说,人们的德性与民风、民俗具有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层的关联。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因此把习惯(ethos)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就有了伦理(ethike)这个名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不是第一本性,但养成德性首先需要一个人类特有的自然基础。老虎、狮子的天性是吃肉,不论你如何耐心的劝诫,恐怕它们也不会听你的。但人不同,人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而形成德性。这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便是习俗和习惯,所以亚里士多德还说:“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则需通过习惯完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开始便普遍认为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以及德性直接来源于风俗、民俗、习惯,并与其有着天然的关联。

  这种观点在近现代以及当代思想家亚当·思密、列维·施特劳斯、马塞尔·莫斯、布尔迪厄等人那里得到了一再的确认和深化。比如,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从莫斯对原始部落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中获得灵感,创制出了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习性”。但是,因为布尔迪厄秉承“开发性概念”的理念,他并没有对习性下一个很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他的实际运用以及经验性描述中总结概括该词的内涵与指涉。对于习性,他曾描述到:“与特定阶层的生存条件相联系,产生了习性,这就是一个持久的、可转换的位性(disposition),也就是一些结构化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这些结构倾向于发挥促结构能力的结构功能(structuring structures),也就是说,发挥产生于组织实践与表象的原则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象可以客观上与其结果相适应,却同时可以不以有意识的策划为前提。”这即是说,“习性”是特定阶层在其生存环境中积淀形成的固定化、模态化的稳定结构,它深刻形塑着特定阶层的行为与心理。但这种结构又不是静态的、僵化的,而是在一定场域活动可以改变结构存在的,而且这种改变更多的情况下是在无意识的习惯状态下进行的。“习性”概念对于布尔迪厄来讲具有重要作用,他运用该概念深刻分析了农村婚姻、生育、礼物交换等众多风俗礼节,并在法国乃至世界社会学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借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风俗、民俗在当代仍然与德性、品性紧密相连。

  在中国,道德与伦理的词源涵义多少有些不同。《说文解字》曰:“伦,辈也。”也即是说,“伦”在词源学上讲的是君臣、父子、兄弟等长幼有序的人际关系,讲的是以族群家庭为主要关系的礼节、风俗关联。《说文》里将“理”释为“治玉也”,引申为治理、整治物的纹理与机理,进而引申为规则和规律。那么,伦理最初之涵义便是指人们的行为关系事实如何符合行为准则、规律。再看“道德”,《说文》释:“道,所行道也。”引申为规范与规律。“德”呢?亦即“品德”、“德性”,朱熹曾将“德”释为“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故而,“道德”便是指人们品德的规范。尽管道德与伦理在中国的词源涵义略有不同,但二者均与民俗风情有着天然且深层的关联。

  那么,具有乡土性特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究竟具有何种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宋俊华]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条: ·[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