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朱霞]精英与民间文化互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形成探析
  作者:朱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 点击数:4743
 

摘  要:从物质行为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发现紫陶的装饰工艺是由文人与工匠两个群体合作完成的,各有不同的物质行为模式。文人的物质行为主要是书画创意与设计,创造书画装饰的经典母题与流行样式。工匠的物质行为则是创意的实现,通过多项工艺制作紫陶,体现工匠的技艺、手感与身体行为。正是得益于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成就了建水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辉煌。

关键词: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物质行为


一、前言

  由于受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以及进化论等的影响,很多人类学家都将技术视为文化的核心和文明发展的标识,进而在此基础上展开各自的研究。[1](P3)人类学家莫斯认为,技艺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现象,[2](P236~252)他在讨论身体技术时,从社会的、生理的和心理的三重维度进行,提出了著名的“整体性”概念。[3]白馥兰则力主将技术看作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分析了技术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4]方李莉则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技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邱韩分析了在变迁的社会中,传统艺术在操作技术、创作技艺所发生的历时性变革及其与特定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6]杨熊端则通过对金圭寺村羊毛毡的考察,认为羊毛毡作为白族传统失落的忆念,是地方性文化传统重建的希望,是一种无可避免的乡愁。[7]本文拟以云南紫陶装饰工艺作为个案,将其放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考察,从精英知识分子群体与工匠群体的物质行为出发,对工艺形成及其思想意识进行分析。这种视角被美国民俗学会会长迈克尔·欧文·琼斯称为对“物品”研究的“第四种视角”。[8](P82)

  云南建水的紫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制品,传说其始创于明成化年间。考古学家在碗窑村一带已发现大量的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明、清以后,云南最著名的陶器就是建水紫陶器,天启《滇志》记载,临安府物产有“瓦器”。[9](P115)民国时期的《新篡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10](P82)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被命名为中国的“四大名陶”。云南建水紫陶的特点为无釉磨光,烧成火候高,产品被誉为“体如铁石,音如磬鸣”,尤其是装饰工艺具有鲜明的特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目前,云南建水紫陶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陶瓷考古研究,以葛季芳的研究[11](P69~74)影响最大。另外一种是工艺美术研究,如董万里[12](P71~74),邵靖、田波和王坤茜[13](P69~71)的论文,他们从美学和文化价值角度入手,目的是为继承光大紫陶传统工艺,扩大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探究,不应局限于技艺本身,而应该把技术要素(包括工具、工艺)和技术持有者(包括创意、制作)结合起来,透过制作者对物品的构思、制作的创造性过程、制作者和消费者的互动,探究其形成乃至兴盛的背景因素。

二、文人的物质行为:装饰创意与精英文化

1.装饰创意源于审美生活与功利需求

  紫陶表面装饰的工艺始于清末,以“残贴”艺术(又称“烂简书”)著称,由一群文人知识分子所创造,在紫陶的制作中灌注了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创造出了紫陶装饰工艺的第一个经典范式。文人知识分子也成为“残贴”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具有典型的精英文化特点。历史上,建水一直供奉孔子,有中国第二大规模的孔庙,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和“诗书郡”的美誉,是儒家文化在云南的重要传播地,聚集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文风盛行,人才辈出。曾出现过临安府的举人中榜者占一半的情况,故有“临半榜”之称。精英文化在当地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地方志上记载了晚清时期紫陶创始人王永清(1875~1945)的情况,[9](P807)他首创在紫、青、黄、白、蓝等天然陶土上,用楷、行、草、隶、篆的书法形式把历代著名的诗、词、曲、赋装饰于陶坯上,其装饰的要点在于对书法画面完整性与统一性的有意扰乱。具有强烈的文人的个性创意,开建水紫陶装饰创意之先河。

  “残贴”艺术样式与民间装饰的风格有很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精英文化的特点,是由少数人文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的高雅文化。尤其反映清末和民国时期文人赏玩“窑玉古玩、文房器物”的审美生活。以王永清为代表的一批从事紫陶书画的文人,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在诗词书画方面有很深造诣。受清末民国时期风行的“鉴赏清玩”格调的影响,这些文人以追求优雅的审美生活为动机进行紫陶装饰工作,其创意反映了文人的审美趣味。“残贴”装饰工艺的创意,就是来自于对世俗生活的诗意表达,对日用器物进行的美化,是一种对俗物的“闲赏”,具有“以俗为雅”的倾向。可以说,文人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精英文化对装饰工艺的主导意义。早期的文人书画家的创作动机比较单纯,主要是一种以“闲赏”态度,去体验一种审美生活,通过紫陶书画创作来表达人生的情趣与人生的含义。

  后期的现代书画装饰家不同,其创作活动虽然离不开审美,但已经不再是以审美生活为主。他们的创作动机更为复杂,既有审美的,也有功利的,甚至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现代书画装饰家的职业化。据2009年2月建水县国家税务局对建水境内紫陶生产企业调查表明,建水当时紫陶生产企业(作坊)达到30个。书画家的工作机会多了起来,形成了职业化的特点,以书画为谋生的手段。调查表明,参加紫陶装饰书画家的来源是复杂的,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工作方式与酬劳支付也不同。有的书画装饰家只为一家作坊工作;有的不受雇于任何一家作坊,而是同时为多家作坊工作;有的虽然受一家作坊雇佣,但私下接其他作坊的活计。酬劳支付也多样化,大体有按月支付、计件支付和“以物换工”几种形式,其中“以物换工”是一种传统的模式。

  装饰家的职业化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清代以单纯审美,崇尚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不计功利的精英知识分子群体一去不复返。后期书画装饰家属于功利境界之人,明确的功利目的使他们对市场的导向非常敏感。例如,某作坊的某种产品市场效益好,书画家很快就都装饰这种类型的产品,不久相似的同类产品就会出现在每一个作坊的货架上。可以看出后起的知识分子群体快速向通俗文化靠拢,精英文化有衰落的倾向。近年来,新的装饰主题、风格与样式不断变化,器型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每一段时间都会有流行趋势,紫陶的创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王素珍]流动的家乡风味
下一条: ·[罗兆均]多重叙事下的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
   相关链接
·[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琼斯]手工艺·历史·文化·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民间艺术和技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