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实践民俗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史
——第29期敬文沙龙在京举办
  作者:程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7 | 点击数:36640
 

沙龙活动现场

  2018年3月20日,是钟敬文教授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日。24日下午,第29期敬文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位师生,及部分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活动。

 

沙龙活动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

  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主持,研讨主题围绕着“实践民俗学”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以“再谈实践民俗学”为题,详细阐述了实践民俗学的治学初衷与研究路径。在回顾了钟敬文教授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初衷与期待之后,户晓辉认为,实践民俗学的提出,正是秉持钟敬文教授期望中国民俗学能与国际民俗学相互影响、彼此借鉴的结果。在当下的社会实践中,中国民俗学需要先验逻辑来进行明确的知识划界,跳出既往对经验界的沉溺,进入理性的“目的王国”,才能真正以实践民俗学的方式论证并维护普通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由此成为一门现代学科和伟大的学科。而实践民俗学将符合普遍的人权原则和人格需求作为其基本理想型,这样才能实现从“实证民俗学”向“实践民俗学”的转向,从根本上改变民俗学在面对社会尖锐现实时的盲视和无助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户晓辉梳理了中国民俗学在与西方民俗学进行比较时表现出的特殊性:第一,中国民俗学在学科诞生之初,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处于既分离又认同的状态。第二,中国民俗学的田野应当是“由我之径”,遵从内心,从“我”的感受通达到“我们”。第三,作为研究“民”的学问,中国民俗学有必要关注包括学者在内的中国普通民众是否实现和实践了民主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户晓辉研究员

  在讲座中,户晓辉介绍了他的新作《日常生活的苦难与希望》。该书正是以实践民俗学的方式对个人和家族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理性反思。他认为这种试验民族志式的书写与探讨习俗模式化的民俗学研究是有所区别的,其重点是通过个人和家人的回忆与个体讲述,探讨一旦缺失了理性的言说能力和理性讨论的制度保障,会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带来何种苦难。最后,户晓辉以电影《十二公民》为例,展示了普通人参与民主实践的路径。他认为影片中陪审团的设置实际上是一个理想模型,它使得普通人能够通过参与实现个体的理性实践。这一成功案例启发了实践民俗学进一步追索能够鼓励普通民众进行参与式民主的程序。户晓辉认为,实践民俗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民”,即老百姓参与民主建设以便活得更有尊严。

 

中国传媒大学王杰文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

  在随后的讨论中,中国传媒大学王杰文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分别就“实践”概念的中西方差异和学者与“启蒙”的关系发表了相关见解。在肯定了与西方理论界进行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民俗学当前的学术要务是应当仔细梳理1980年代之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而检视在此阶段中国学者对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实践和身体感受的关注。正是这种关注促使中国民俗学者选择朴实地走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了不同于西方的民俗传统。中国民俗学必须是知识分子结合人民群众的学问,而交流不仅是民俗学的研究方式,也是其最终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预告║ 清明,拥抱春天的节日(CCTV-10 科教频道,2018年4月5日18:55)
下一条: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敬文民俗学沙龙:历年活动汇总(2004-2023)·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7期活动预告(2023年1月15日上午8:30)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在线上成功举办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6期活动预告(2022年3月20日上午8:30)·[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5期活动预告(2022年1月10日上午9:00)
·地方性神灵的生长机制·[叶涛]关注当下的民俗学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