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认养”古建筑还须建立长效机制
  作者:记者 李勤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1 | 点击数:3610
 

  据报道,文物大省山西省现存2.8万余处古建,由于人力、财力投入不足,大量低等级古建现状堪忧。捉襟见肘的文保工作与数以万计的古建命运,倒逼山西于去年初启动低等级文物“认养”新政。

  顾名思义,所谓“认养”,就是指发动民间力量,以自愿的形式保护古建筑。如此做法,乍看颇难理解。毕竟,在传统观念中,文物古建属于全民财富,保护和修缮也该由政府负责。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登记在册的古建筑数量必将不断增多。正如前文所言,人力、财力的不足,使有关部门力不从心。《文物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因此,“认养”政策作为保护古建筑的新思路、新方法,值得肯定。

  问题在于,民间力量是否有能力保护好古建筑呢?须知,保护文物是一项对专业能力要求颇高的工作。若不具备相关资质和足够财力,个体或者民间企业的热心反倒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好在,根据媒体报道,一些热心企业家不仅自费投身其中,而且将古建筑保护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比如,孝义市民营企业家王铁生一气儿修了3处文物古建,成为文物圈的热门话题。44岁的刘建月出资120万元认养了赵家山村天王庙。可见,在一批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认养”政策确实正在发挥着作用。

  不过,应该看到,上述“认养”者多是传统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在古建筑中倾注了满腔热情。但是,只有长期和持续性的维护,才能使古建筑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护。不得不考虑的是,一旦民间力量热情消退,古建筑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山西文物古建多为乡村庙宇,利用率低。而低等级文物建筑知名度不高,很难依靠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些现实问题正在考验“认养”政策的未来走向。

  显然,想要通过“认养”政策保护更多古建筑,山西省有关方面首先应该明确相关规定,厘清民间力量的权责边界。《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因此,修缮的程度、开发的尺度、违约的处罚都应该以合约的形式标明,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认养”政策谋取私利,放任甚至破坏古建筑。将希望寄托在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上,更应建立有法可依的长效机制,使“认养”政策落到实处。

  同时,要明确的是,虽然古建筑被“认养”了,但相关部门也不能袖手旁观。尽管我们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一批值得敬佩和赞扬的民间企业家,但他们的义举未必具有普遍性。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金融、税收等实质性的奖励,也会打击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3月,山西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体现了有关部门扶持文物保护工作的决心,证明民间古建筑保护者并不孤独。官方与民间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共同为文物保护事业添砖加瓦,无疑是公众乐于见到的双赢局面。

  诚然,“认养”政策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对在摸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妨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归根结底,只要能切实保护好珍贵的古建筑,一切尝试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8-02-08 02版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宋金明]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下一条: ·[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相关链接
·[武振宇 赵瑞萱 刘新宇]山西祁县贾令村古建筑吉祥图案文化意象解读·专家业者研讨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魏娜]芳华再现:古村落在时代发展下的人文价值探讨·[张怀群]1881年的甘肃泾川西王母祖祠古代全图暨108庙古建筑群初识
·聚焦“乡土民居”:第二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启动·[张金敏]徽州古建筑雕刻构件亟待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