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乌丙安:不是“乌丙安”热了,而是民俗学科热了
  作者:记者 张宁   摄影/图:常晟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8 | 点击数:3214
 

  “这几天电话响个不停,祝贺的、约采访的、邀请演讲的,搞得我有点应接不暇,九十岁的人超负荷运作。”1月24日,由光明网主办的2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共有10人入选,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家乌丙安名列榜首,这是他于13日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后再获殊荣。昨日上午,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来到乌丙安的家中,看到他正在用手机沟通近期的行程安排,放下电话的他一见到记者就调侃说,“没想到活这么大岁数,这两天突然火爆了。”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乌丙安讲述了他从一个“文艺青年”如何走上了民俗文化研究;谈到辽沈地区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既有赞赏又有担忧;在高校教学岗位工作数十年的他希望“民俗学”可以成为通识教育课,让每个大学生都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最让乌丙安感到自豪的还是自己连获两项殊荣,“以前一提到‘民俗’别人就觉得土得掉渣,这一次民间文艺也终于走上红地毯了。”

  从文艺青年到民俗守门人

  “当年民俗文学是冷门不被看好”

  在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给予乌丙安的评语中,称他是“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守护非遗大厦口的一名守门人”。乌丙安告诉记者,1953年当他还是“小乌”的时候,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身边的老师和朋友都不看好这个专业,“当年流行写诗歌、小说,我写得也很好,常常被发表。后来大家听说我学‘民间文学’了,都说‘白瞎了这个年轻人’。”可是乌丙安就坚信,祖国要兴旺昌盛,传统文化一定会受重视,早晚能热起来。毕业后,乌丙安在辽宁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撰写民俗学理论研究著作。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800多个村子,“做民俗研究,必须到第一线去,整天在老百姓当中,不能当‘大楼学者’。”

  一晃65年,从“小乌”到“老乌”再到“乌老”,无论在研究民俗文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多少曲折,乌丙安都坚持至今。耕耘总会有收获,在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和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两项殊荣的时候,乌丙安自信地走上了红地毯,“民俗文化总算‘受宠’了,这次获奖后,不是乌丙安热了,而是民俗学热了,这给那些致力于非遗传承和民俗文化发展的专家学者、专业青年以及非遗传承人们打了‘强心剂’,提高了他们推进传统文化工作的自信心。”

  希望“民俗学”成高校必选课

  “大学生应该有民俗学修养”

  现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乌丙安,七十岁退休前在辽宁大学任教。谈到当下高校的“民俗学”教育,乌丙安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民俗学,在辽大“民俗学”课程很受全校学生欢迎。“当时辽宁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民俗学课程的高校,全校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要上,是必选课。”如今,民俗学课程在高校中不算主流,乌丙安表示希望高校将民俗学作为通识教育课,“一个高等院校的学生起码是个全才,应该有民俗学的修养。民俗关乎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了解和认识它是很有用处的。”

  在学术著作撰写方面,2016年乌丙安出版了非遗保护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因为年纪和精力的原因,他表示自己不再单独出版新书了。不过由乌丙安担当总主编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辑已经正式出版,其中涵盖了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7个少数民族,共7卷9册。乌丙安介绍说,《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囊括了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历史、特色、民俗、文化等内容,每卷都由本民族的专家主编和撰写,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关内容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这是个累人的活”,虽然嘴上说着,但记者看到每本书中,需要商榷的部分乌丙安都用一次性便利贴给标记出来,一丝不苟的学术作风令人敬佩。

  辽宁非遗数据库理念超前

  “辽沈饮食非遗别空留品牌”

  谈到辽宁省的非遗传统和保护工作,乌丙安表示辽宁省非遗数量在全国来看并不算多,但是特点比较突出,比如辽宁的满族剪纸、高跷秧歌舞、朝鲜族的农乐舞都享誉世界。乌丙安对辽宁省非遗保护数据库的建立给予很高的评价,“政府投入很大,利用声影、虚拟科技技术,将非遗文化完整保留下来,即使2000年后,没有活人展示了,失传了,通过技术也可以复原,这种保护理念在全国是很超前的。”

  2014年“辽菜传统烹饪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丙安对辽沈地区的饮食非遗申报也极为关注,他对于当下一些“老字号”饭店只问“品牌”不求“手艺”的现象颇为担忧,“沈阳饮食类的非遗,是技艺而不是产品,拿来产品不停地申报是不对的。饺子、大饼、烧麦、坛儿肉等等食品都是物质的不是非物质遗产,而厨艺制作配方和手艺绝活儿才是非遗。辽沈地区的许多‘老字号’饭店,开得到处都是,空留了一个招牌,结果口味不对了,以前尝过正宗口味的老顾客都不去了,慢慢牌子也倒了。想申报非遗的饮食,你得亮出食品的绝活在哪。”

  [记者手记] 90岁高龄一年200多天在外面  乌丙安——老年版“旅行青蛙”

  第一次见到乌丙安,记者很难想象他已经90岁高龄了。近距离观察,除了因为年纪太大听力下降戴着助听器,交谈中的乌老师不仅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而且微信朋友圈等现代科技都操作熟练。由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乌丙安不得不成为“空中飞人”,到全国各地处理相关工作,每次出行都自己一个人,“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能在家里,200多天在外面,其中100多天在飞机场。”

  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乌丙安一直奋斗在民俗文化、抢救和保护非遗等工作的第一线,晚辈都心疼他,劝说“太累了,太苦了,爸你歇歇吧。”可一谈到民俗,乌丙安脸上那股高兴劲儿,让晚辈们选择了顺从父亲的决定和做法,“当我选择了这个事业就必须有所准备,要吃苦的,也没有‘钱景’。”

  采访中,乌丙安多次提及当年自己选择学习“民俗文学”很多人都看不上,如今获了两个大奖,多年来“荣辱不惊”的乌丙安其实内心里还是感到十分欣慰的,不经意间也显露老顽童的一面,估计见到同辈那些看不上民间文艺的老友,可能要有不少话要拍着胸脯说了。最近朋友圈流行“旅行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每天规律地生活、一个人看书、吃饭、旅行,把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安排得妥妥的。记者突然想到乌丙安老师,他有点像老年版的“旅行青蛙”,为了热爱的事业在外到处走走停停,无须外人担心,自己可以将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也是一种幸福。

 

  文章来源:《沈阳晚报》 2018年01月28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宗教工作法治化迈上新台阶
下一条: ·创世神话:以时间和空间为编码,揭开世界的“底牌”
   相关链接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关于征集乌丙安先生题字、照片、讲学等活动资料的启事
·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陶立璠]耄耋之年忆丙兄
·精神永驻,风范长存——乌丙安教授追思会·[王学思]没有挥手,就去远行——追忆乌丙安老师
·[邓启耀]一张珍贵的照片——怀念乌丙安先生·乌丙安先生追思会:在线参与网址(2018年7月16日周一上午9时)
·[周福岩]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悼恩师·[江帆]给我人生以最深刻影响的恩师……走了
·[陈岗龙]怀念敬爱的乌丙安先生·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各方致唁电唁函悼念乌丙安教授·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先生可爱,追着那片云成为一束光!悼念乌丙安先生·那个热爱非遗的老人走了
·各界人士撰文、留言痛悼乌丙安教授·[潘鲁生]怀念乌丙安先生
·民俗学家乌丙安: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杨利慧]恩师乌丙安教授的“天龙八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